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名词为基点,着力探讨偏正式“动+名”结构的形成原因。全文主体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先把相关名词分为属性名词、事物名词与相对名词。属性名词又分为抽象于动作的动作属性名词和抽象于事物的事物属性名词;事物名词分为普通事物名词与专有事物名词,并简单讨论了相对名词与专有事物名词不能带动词定语的原因。 第二部分论证了“动+名”偏正结构的成因之一:动作属性名词必然选择动词性定语。动作属性名词抽象于动作,它们必须依附于特定的动词,才能完整表义。可以称之为一价名词,但它们只选择动词性配价成分,这一点也刚好与事物属性名词形成对立。另外,通过分析“V+N动作属性”偏正结构的语义关系,可以发现动词定语与名词中心语之间存在复杂的语义双向选择关系,当动词定语既可能是名词的配价成分,也可能不是其配价成分时,就会形成有歧义的偏正结构,如“选举方式”等。同样,当名词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动词的配价成分时,也会产生歧义,如“改变方式”等。动词的及物性也对这类结构的意义产生一定影响,及物动词直接作事物属性名词的定语时肯定是省略了其支配成分,而且这一省略成分在语境中通常是可以找回的,但找回后通常需要加“的”才能做定语。 第三部分论述了“动+名”偏正结构的成因之二:普通事物名词所指称的事物通常需要借助动词性成分来表示其用途或功能等属性,这也正是动词自身功能的体现,如“航天飞机”“移动电话”等。因此,动词定语是一种重要的定语类型。而且动词定语跟以动语素为基础形成的区别词在表义上有不少共同之处,有些区别词本身就是对某些经常作定语的动词性结构的紧缩与凝固化,是对动词表属性作定语这种语法功能的特化,如“国营”、“祖传”等。此外,这一部分还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探讨了动词定语的位置以及当两个动词定语同现时的次序,即动词定语通常处于多重定语的最里层,当两个动词定语同现时,表示用途的动词定语大多比表示功能的定语更接近中心语。 第四部分在上述选择动词定语的两类名词基础上,从汉语韵律、音节以及意义明确性等方面探讨了“V双+N单”与“V单+N双”形成偏正结构的制约因素。最后,运用“V+N”偏正式复合词的意义合成理据进一步论证了本文的观点,这类复合词中的名语素对动语素同样存在这两类选择关系。 本文主要结论是,“V+N”偏正结构的形成并非由动词的动性强弱或名词的抽象性决定的,而是V与N之间语义双向选择的结果,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动作属性名词强制要求带动词定语,是其完整表义的必然要求;普通事物名词需要用动词定语表示其用途或功能属性,是动词自身功能的体现。另外,该结构的形成还要受到韵律、音节等多重因素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