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动机状况与培养策略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tm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小学阶段的数学活动,尤其是坐在教室中的教学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发有关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的思考,鼓励学生对数学题目作出探索性的发现和创造性的思想。可见,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在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数学学习动机指引起数学学习、推动、维持数学学习并导致数学学习趋向于数学学习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其与数学学习的需要,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及信念,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的爱好,数学学习习惯等心理因素有密切联系。本文结合比格斯和穆斯对学习动机的探索以及本校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现状将数学学习动机分为数学学科认知动机状况、数学学习社会动机状况、数学学习附属内驱力状况和数学学习受迫动机状况四个部分。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对部分老师及同学的访谈,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科认知和社会动机方面的学习动机很高,附属内驱力和受迫动机方面的学习动机一般。第二,小学高年级男女在数学学习动机的学科认知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相较于女生,他们的数学学习动机更强,在社会动机、附属内驱力和受迫动机方面没有显著差异。造成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动机弱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学生本身缺乏追求新知的渴望,自我效能感低。其次,数学学习社会动机与自我内驱力动机均衡度不够。第三,受迫内驱力较为显著,有待将学习压力转化为动力。因此,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一,创设教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第二,加强家校沟通与家庭陪伴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第三,合理利用同伴竞争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第四,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积极的归因。最后,树立科学的学业评价观,培养学生的内在数学学习动机。
其他文献
<正>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作品,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则是缅怀鲁迅先生的文章。《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文章记叙了少年闰土刺猹、捕鸟等趣事,刻画了他勇敢能干、见多识广的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这是和儿童生活经验、阅读经验靠得较近的一篇文章了。编
期刊
在过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S-O-R理论模型,以网络直播购物的特征为自变量,结合网络购物的实时性、互动性和社会性衡量网络直播购物,将顾客感知价值设定为中介变量、预期后悔设定为调节变量、消费者购买意向设定为因变量,建立建构模型,以供行业参考。结果显示:(1)网上直播购物特征会明显正向影响消费者购买意向;(2)网上直播购物特征会明显正向影响顾客感知价值;(3)顾客感知价值会正向影响消费者购买意向;(
期刊
期刊
期刊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使用已成为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课程“怎样建”“如何用”,学生如何“学得好”等教学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从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实施、学习策略和评价等三个方面来构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期刊
比较2011年版和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部分,发现两个相同点:数学课程内容领域划分一致,且保留传统小学数学核心内容。同时,也有五个方面的不同点和变化:课程内容的主题不同、课程内容的育人价值不同、课程内容指导性程度不同、课程内容一致性程度不同,以及部分课程内容的所属课程内容领域不同。通过比较,获得三点启示:梳理小学数学课程核心内容,以落实育人价值;研究数学课程内容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入分析当前的教学要求与标准,把握其特点并结合教学进行积极探索与尝试,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并根据新课程标准带来的启示探索了相应的教学对策,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优化形成积极推动的作用。
期刊
通过比较分析两个版本《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珠算内容,发现延续下来的三项内容存在一定变化,但不显著。同时考查苏教版数学二(下)和四(下)教材中编排的珠算内容,并给出修订建议,为教材修订和珠算教学提供参考。
期刊
报纸
本文以“第三人效果”感知为自变量,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了“第三人效果”在网络直播带货中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同时检验了网络直播带货中主播特质是否会在“第三人效果”感知的影响过程中起调节作用。通过配对t检验分析,证实了“第三人效果”不仅存在于网络直播带货中,而且会使消费者对直播间的态度具有负向影响。双元线性回归分析证明,网络直播带货中,主播的专业性、互动性、吸引力和可信度会削弱“第三人效果”在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