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人特有的心理活动,也是影响理性造物的行为的重要因素。道德情感主义产生于近代,是西方伦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作为道德情感主义理论的开创者,沙夫茨伯里的情感主义思想有其独特的思想因子,因此,完全有必要对该思想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首先对道德情感主义伦理学产生的思想背景进行梳理是很有必要的。道德情感主义产生的思想背景十分复杂,主要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第二,启蒙运动的指引。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英国资本原始积累迅速,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中世纪所遗留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资本主义革命亟需理论的帮助,因此,在欧洲各国迅速兴起了一场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以人文主义精神为中心,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为口号,力图将驱散神学的阴影,使人性重新散发光辉。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人们的人性意识逐渐觉醒,英国随之爆发了“光荣革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国紧邻英国,在文艺复兴运动后期,法国产生了启蒙运动。总的来说,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领域是有限的,同时为了减小运动阻力,并未彻底将神学驱离,而是以宗教为辅助,进行文学艺术的复兴。启蒙运动不再以宗教为工具,而是以人的理性作为工具,对神学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批判,使人从宗教的束缚下完全解放出来了。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产生了道德情感主义理论。其次,沙夫茨伯里的道德情感主义理论是与西方哲学一脉相承的,在该理论中,我们既能看到亚里士多德“中道原则”的影子,也能找到隐藏于其背后的经验主义的印记。对沙夫茨伯里的道德情感主义理论的探析,从道德产生的源头开始,以他所宣称的“道德感”为逻辑起点,通过对普通生物的善恶的辨析,沙夫茨伯里指出,善恶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的,但是善恶依旧有其纯粹性,善恶的来源只能是自然的性情,即对生物来说,被有利于其种群的延续和发展的情感所引导的行为就是善,反之则是恶。但是仅仅在生物层面所讨论的善恶是不够的,沙夫茨伯里又将视角由生物层面的善上升到人类的德性,他认为,要在理性的框架下,为了公众利益而将自身的激情控制在合宜的程度,因此而产生出的情感就是善的。随后,沙夫茨伯里对作为行为之原始动机的三种情感进行了分析。一种是关于公众利益的自然情感,一种是自利的情感,另一种是对任何事物都毫无兴趣的冷漠情感,即非自然情感。他认为,自然情感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性的情感,自然情感会使人们产生一种自我反省的能力,使自己对于自身不合于公众利益的行为产生羞恶感,并在实践中对其不断修正。而自利的情感,大多建立在物理性的享乐的原则之上,如果将其限制于合理的范围内,是可以接受的。冷漠的非自然情感,则是道德感的缺失,是应当极力避免的。而自然情感最大的作用,就是调节三种情感,使其保持适当的比例。因此,沙夫茨伯里认为,在道德情感(主要是关乎公众利益的自然情感)的指引下,人们完全有能力作出道德的判断,并在自身中产生一种尊重感或是羞恶感。同时,他论证了人类只有拥有自然情感,才能掌握获得快乐的能力,才能追求最高的幸福,才会最终达到德福一致,将道德最终对象化,实现出来。沙夫茨伯里的理论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第一,道德情感的个体性。由于个体差异,同一道德行为会在不同的个体中产生程度不同的情感,这就直接影响了道德情感的普遍化程度;第二,自然情感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如果是后天培养的,那应当以何种形式进行训练,沙夫茨伯里并没有提到,因此,该理论的实践性是值得商榷的。尽管如此,沙夫茨伯里的道德情感主义理论对于当代的精神文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抓住该理论的核心价值,探讨其现实意义,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