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B7-H1、B7-H4分子在结肠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人B7-H1第二受体的寻找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iwanshi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特异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中,共刺激分子B7家族提供正、负双重信号。B7-H1和B7-H4是新发现的B7家族成员,在调控T细胞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关于B7-H1和B7-H4在结肠直肠癌上的表达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报道非常少。本研究将明确B7-H1和B7-H4在人结肠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结肠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寻找肿瘤新的诊断标志和免疫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虽然有充分的证据表明B7-H1分子的共刺激功能不是通过PD-1受体介导的,但至今B7-H1共刺激受体仍未明确鉴定出来。本实验将致力于B7-H1第二受体的寻找。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结肠直肠癌标本中B7-H1和B7-H4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构建T7噬菌体展示人T细胞cDNA文库,以B7-H1Ig融合蛋白为靶蛋白,筛选与其有结合关系的多肽或蛋白。结果:1.B7-H1和B7-H4在结肠直肠癌标本中均呈阳性表达,在细胞膜、细胞浆内或二者同时表达,而正常结肠直肠组织不表达或低表达。2.在60例结肠直肠癌组织中,60%的标本B7-H1阳性表达,并且显著高于正常结肠直肠上皮组织(P<0.01)。B7-H1分子表达水平与肿瘤患者性别、年龄、组织类型、肿瘤分级和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但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3.在60例结肠直肠癌组织中,B7-H4的表达率高达83.3%。B7-H4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是否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组织类型、分级和分期均无关(P>0.05)。4.经测定,构建的T7噬菌体展示cDNA原始文库的效价为2×107 pfu/ml,扩增后文库的效价为4×1010 pfu/ml。随机挑取100个噬菌斑进行PCR鉴定,文库重组率为92%,插入片段大小为300~2000bp,符合文库的构建要求。5.以B7-H1Ig融合蛋白为靶蛋白筛选人T细胞T7噬菌体展示cDNA文库,目前仍未获得与B7-H1Ig有结合关系的蛋白或多肽。结论:1. B7-H1和B7-H4高表达于结肠直肠癌中,不依赖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组织类型、分级和分期,仅与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2.B7-H1和B7-H4在结肠直肠癌组织中的过度表达,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参与结肠直肠癌细胞的免疫逃逸。3. B7-H1和B7-H4在正常结肠直肠组织中低表达,而在结肠直肠癌组织中高度表达,有望成为结肠直肠癌新的诊断标志和免疫治疗新靶点。4.成功构建了人外周血T细胞T7噬菌体展示cDNA文库,为寻找B7-H1的第二受体打下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西医治疗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疗法,治疗组采用
目的:研究JAK2/STAT3信号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表达情况,并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其的调控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JAK2、P-STAT
目的:探讨溴隐亭不同给药方法治疗特发性高泌乳素血症女性不孕的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8月至2006年8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不孕门诊的特发性高泌乳素血症患者中的
在我国经济构成中,中小型企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小型企业数占全部企业数的99%,中小型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左右。然而,中小型企业管理信息化步
斯宾诺莎的哲学成就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但其政治哲学思想长期以来却鲜有研究,在自由主义思想史上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漏。本文认为,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是
目的:介绍朱世楷主任医师运用膏方的经验。方法:跟师学习,总结所长。结论:朱世楷膏方处方经验有4点:注重辨证论治,突出补益脾肾。收膏药物选用考究,注重药食同源。辩证与辨病
<正>自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经过一个多月的认真学习,我在思想上进一步明确了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自己过去的经历,以及现在的工作实际
目的:观察灸法配合益气健脾方治疗卒中后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卒中后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基础治疗加灸法配合益气健脾方;
为客观有效地评价产品质量,以产品广义质量综合评价方法为基础,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对指标权重值进行综合确定,使评价过程更加科学合理,避免了不合理结果的产生.以微型家
目前,隐喻和转喻间的相互作用在语言学家中已获广泛认可。例如,沃伦(1992)论证了语义扩展中存在隐喻和转喻的相互作用,古森斯(1990)分析了转喻和隐喻融合的方式,并称之为“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