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民事法律责任研究

来源 :华东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guofengd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的作用和影响力正在不断地提高,上市公司作为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有序地发展成了保证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乃至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的证券市场还处于一个弱式有效市场阶段,存在着对我国上市公司监管乏力、各种证券信息特别是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信息对上市公司股价和业绩解释力差、中介机构以及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缺失和执业能力低下等不良现象,正是由于这些情况的存在使我国近年来上市公司审计失败事件频频发生。由于上市公司自身的特点,出现审计失败的危害性非常巨大,近年来我国越来越注重对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民事法律责任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这些成果集中体现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两个司法解释中。2003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这标志了我国证券市场民事赔偿制度开始真正进入司法实践阶段。2007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又公布的《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此规定在《l.9规定》的基础,专门针对中介机构及注册会计师在证券市场的民事侵权行为的赔偿责任问题进行了规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证券市场民事赔偿制度。虽然我国在此问题上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但是由于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不足、市场外部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对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民事法律责任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对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民事法律责任的内涵和主体的界定、相关民事赔偿责任的确定以及相关民事诉讼方式的改进等问题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因此对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民事法律责任进行系统研究,明确相关疑难问题,对遏制审计失败的发生、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及时救济因审计失败而遭受损失的投资者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运用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结合法学相关原理来探讨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民事法律责任的相关问题。本文是对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民事法律责任相关问题的系统研究,其主要创新点是:1、对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民事法律责任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该民事法律责任应包括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虚假陈述的民事法律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虚假陈述的民事法律责任,并在此基础上将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民事法律责任主体拓展为上市公司及其高管层和中介机构及其注册会计师。2、运用民事仲裁程序对我国现有的上市公司审计失败民事诉讼方式进行改进。具体包括:建立专门的仲裁委员会,制定在此类民事案件中适用民事仲裁程序的格式条款,将财产保全制度引入此类案件的民事仲裁程序,充分发挥民事仲裁程序中的和解制度作用四个方面措施。本文希望能通过相关研究,为改进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民事法律责任现状、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供理论支持与决策借鉴。
其他文献
<正> 植物群落的演替,是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和植被本身作用而引起的群落类型的更迭。研究植物群落演替规律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只有掌握了一个群落可能被另
对于中国人来说,八年抗日战争,从来就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而提起抗战,就不得不使人们想起"西安事变",想起张学良将军.在浙江省档案馆的珍藏中,有他写给部下何柱国的两封信.阅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维·苏·奈保尔(1932-)是一位印裔英国作家。他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奈保尔的作品与其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他的祖国是印度,出生在加勒比地
<正> 一、概况 罗马尼亚的花卉生产作为一种产业,以集约化的温室栽培为主。全国拥有花卉温室2200公顷,用来生产鲜花的温室有200多公顷,约占温室总面积的10%。温室内主要生产切
壳梭孢菌素是在1964年以A.Ballio为首的意大利研究小组首次从扁桃树(Prunusamygdalus St.)病原真菌(Eusicoccumy amygdali Del.)培养滤液中分离提取的代谢产物,是具有680分子量的
研究了共沉淀法制备Au—NiO/TiO2甲醇制氢催化剂,考察了甲醇自热重整和水蒸汽重整制氢反应条件如反应温度、氧(或水)醇比等对甲醇转化率、氢气产率和二氧化碳选择性的影响。研究
盐岩的低渗透性能保证储库的密闭性;良好的蠕变行为和损伤自我恢复性可保证其力学稳定性,以适应储库压力的变化。因此,盐岩已被公认为储存天然气的理想场所。鉴于我国能源的
<正> 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起源于中南美洲。籽粒用的普通菜豆传入中国(大约16世纪)后,产生了失去荚壳硬壁的基因突变,形成了食荚菜豆。菜豆适应性强,在温带、亚热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