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作用下结构连续倒塌过程中的失效模式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won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结构在不同特性地震激励作用下的逐步倒塌机制以及整体损伤演化规律,可以为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和控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考虑到地震动的随机性对结构响应造成的变异性,及不同损伤模型对结构失效形态的影响。为此,有必要对不同特性地震激励作用下的结构失效模式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一个具有统计意义的结论。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对结构的最大危害在于主震作用下结构已经产生很大的损伤,由于余震的累积损伤效应,余震的作用可能会增加结构的损伤,改变结构的失效模式,甚至造成结构的倒塌。因此,如何对余震作用下结构的附加损伤进行量化评估,分析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对结构的失效模式的影响,已成为工程抗震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基于OpenSees平台对钢筋混凝士结构进行IDA分析,首先采用不同截面损伤模型研究结构在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的失效模式,基于加权秩和比的统计方法得到一组新的失效模式,并引入相似度概念来描述统计得到的失效模式与最弱失效模式的差异性。其次研究不同超越概率下的余震对结构失效模式的影响,并重新定义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损伤率,最后基于概率地震需求模型对结构在余震作用下的附加损伤进行概率损伤评估。通过以上研究表明:不同截面损伤模型得到的失效模式大体相近;基于规范设计反应潜,当输入的不同地震动之间的离散性较小时,首个失效截面位置都相同;统计得到的失效模式与最弱失效模式有着较大的差异,前者具有统计意义。随着余震超越概率的增大,余震对结构的累积损伤越来越显著,结构设计中不容忽视;相比主震作用下结构失效的截面数量,结构在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作用下并一定会增加大量的截面失效;结构遭受的主震损伤率较大时,控制结构的倒塌与余震的等级无关。
其他文献
  文化脉络断裂、传统工艺丧失、文化遗产的不恰当展示和使用等问题是传统场镇文化遗产整体保护面临的挑战。如何实现传统小城镇遗产的整体保护,是目前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更
  古城保护在国内已经有了很多的尝试,然而针对中部地区经济并不发达的二线古城的保护研究目前并未全面展开。笔者以邓州市团结中路历史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实践,作为对于中
  庆阳坝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旖旎的田园风光、享誉中外的吊脚楼群、浮朴的民风民俗,极具特色的土家文化,构成了庆阳坝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本文以实地测量为基础,从建筑选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文化事业、体育、工业生产等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增加了对空间结构,尤其是大跨度空间结构的需求,从而促进了大跨度空间结构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cell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KIR)是免疫球蛋白样超家族成员(Ig-superfamily,Ig-SF),表达在NK细胞和部分活化的T细胞表面。编码KIR
  相较于部分规模特大、文物价值突出的"大遗址",村落型古遗址的重视度似乎差强人意,无论是学术研究方面还是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方面。现阶段,民生发展与遗址保护存在着明显
  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是展现城市文化与城市魅力的场所,然而现状呈现面积小、形式单一、难以通行等特征。需进行合理设计和利用才能营造更加良好的空间环境,传承城市的文化。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已成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亟需重视的一个问题。常熟市南门坛上历史文化街区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常熟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一部分
在对工程结构进行分析时,最关键的工作是考虑外部激励与结构体系的随机性,并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描述。为此,本文采用随机函数的思想,建立全非平稳地震动概率模型与随机结构模型,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物的高度不断增加,高强混凝土的使用成为一种趋势。将型钢和高强混凝土组合的型钢高强混凝土组合结构克服了后者延性差、破坏突然的弱点,具有广阔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