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朊病毒病又称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TSE),是一类罕见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在人类中主要包括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库鲁病(Kuru)、致死性家族 型 失 眠 症 ( Fatal familial insomnia,FFI )、 吉 斯 特 曼 斯 特 劳 斯 综 合 症(Gerstmann-Straussler-Scheinker,GSS)等,在动物中主要包括牛的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BSE)和羊瘙痒病(Scrapie)等。朊病毒病的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共济失调、震颤、认知障碍,最终导致死亡,其病理特征为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海绵状变性、淀粉样斑块、神经元丢失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等。目前该病较普遍认同的机制为正常构象的朊蛋白(PrPC)错误折叠,转变为异常朊蛋白(PrPSc),产生神经毒性,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积累并最终导致神经元细胞死亡。 堤岸田鼠对很多种属的朊病毒易感。我们比较发现在堤岸田鼠的朊蛋白氨基酸序列中,只有两个位点是同仓鼠和小鼠都不相同的,分别是位于C端的227和230位。为了评估这两个位点对堤岸田鼠RT-QuIC反应的影响,我们构建了堤岸田鼠野生型(Vole-WT),两种突变型(Vole-E227D,Vole-S230R),以及仓鼠野生型(Ha-WT)蛋白用于RT-QuIC反应。菌液在TB培养液中诱导表达,使用盐酸胍对蛋白进行变性,变性液与镍混合放入层析柱中进行蛋白复性并洗脱纯化。RT-QuIC使用黑色96孔底读板,反应及荧光值读取在BMG FLUOstar多功能酶标仪中进行。我们使用ExPASy网站对Vole-WT,Vole-E227D, Vole-S230R和Ha-WT四种蛋白的等电点和亲水性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堤岸田鼠野生型及两种突变型具有极强的RT-QuIC反应效率。即使在较弱的反应条件下,田鼠野生型及突变型也表现出比仓鼠更高的反应效率。其中Vole-E227D在三种田鼠蛋白中是效率最高的,随后为野生型和Vole-S230R。 我们的结果表明堤岸田鼠朊蛋白氨基酸227位和230位不是造成堤岸田鼠RT-QuIC反应如此高的原因,但特定氨基酸位点的改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朊蛋白的RT-QuIC反应效率。该结果还表明Vole的PrP蛋白在RT-QuIC中具有较强的纤维化倾向,甚至会自发发生纤维化,这种特性可能是堤岸田鼠对众多毒株易感的原因,但同时也会影响Vole蛋白在今后的CJD疾病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