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后血流感染相关研究及肾移植感染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epseaxi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分两部分,包括进行实体器官移植后血流感染休克及死亡的危险因素研究及进行肾移植术后感染基因多态性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回顾性分析98例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发生的133次血流感染,评估可能导致受者发生感染性休克或死亡的危险因素,同时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合并有血流感染的肝移植受者的死亡危险因素,以及分析本院在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间的21例进行肝或肾移植术并术后发生血流感染的受者的菌株以了解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结果发现与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合并血流感染时死亡率升高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感染性休克和血小板计数<50,000/mm3;复数菌血流感染及早发型血流感染(移植术后第2周至第8周发生)是实体器官移植受者中感染性休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肝移植合并血流感染的死亡率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升高的血清肌酐值及感染性休克;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间肝或肾移植术后发生血流感染中的病原菌以G-杆菌占优势,病原菌普遍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有较高耐药性。第二部分了解IL-1β(-511C/T)与IL-1受体拮抗剂(86bp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术后一年内发生血流感染的相关性,并对TNFβ、IL-10、IL-1β和IL-1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能否预测肾移植术后一年内发生肺部感染进行调查,并结合其他影响因素评价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及纤维胶凝蛋白-2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术后发生血流感染的相关性。结果发现肾移植受者IL-1β-511CC基因型及IL-1β-511C的等位基因与肾移植术后一年内发生血流感染具相关性;受者TNFβ基因多态性是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者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基因的5’非翻译区QQ+PQ基因型与血流感染的发生相关,FCN2外显子8区Thr236Met(+6359C>T)变异体是肾移植术后发生血流感染的独第一部分实体器官移植后血流感染休克及死亡危险因素第一章实体器官移植受者血流感染死亡危险因素目的:寻找导致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发生血流感染时导致死亡率增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发生的133次血流感染,评估可能的导致受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依靠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方法来确立导致血流感染相关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入组受者平均年龄为42.3(42.3±12.8)岁。受者中绝大多数是院内获得性感染(79.6%),血流感染导致的死亡率为39.8%(39/98)。单因素分析显示腹腔内/胆道感染(P=0.011)、复数菌感染(P<0.001)、肝移植(P=0.002)、血小板计数<50,000/mm3(P<0.001)、淋巴细胞计数<300/mm3(P=0.027)及感染性休克(P<0.001)等变量在死亡组及存活组中存在显著差别。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感染性休克和血小板计数<50,000/mm3是导致实体器官移植血流感染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合并血流感染时死亡率升高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感染性休克和血小板计数<50,000/mm3。选择了恰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的受者中血流感染导致的死亡率依然相当高,实施恰当的措施以预防实体器官移植受者血流感染的发生提高受者生存率较治疗本身更为重要和可靠。第二章实体器官移植受者血流感染并感染性休克危险因素目的:调查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发生血流感染同时合并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98例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包括进行肾、心脏、胰肾联合、肝肾联合或者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制定的相应标准,对98例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合并血流感染时所有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单因素及1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该98例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共发生133次血流感染。39例受者发生感染性休克(39/98),其中31例受者(79%)死亡。98例血流感染受者中,革兰氏阴性菌占38.5%,革兰氏阳性菌占15.4%,真菌占2.6%以及复数菌占43.5%。肺部来源占41.8%,是本研究血流感染病原体中最常见的来源部位。腹腔内/胆道来源紧随其后,占24.5%。单因素分析中,术后第2周至第8周发生的血流感染(P0.014)、复数菌血流感染(P=0.001)、腹腔内/胆道部位来源(P=0.011)和肝移植(P=0.002)在休克组及非休克组中存在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只有复数菌血流感染和术后第2周至第8周发生的血流感染能够独立预测实体器官移植合并血流感染的受者中感染性休克的发生。结论:复数菌血流感染及早发型血流感染(移植术后第2周至第8周发生)是实体器官移植受者中感染性休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三章肝移植受者血流感染死亡危险因素分析目的:目前关于合并血流感染的肝移植受者的死亡危险因素的研究非常缺乏。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合并有血流感染的肝移植受者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本回顾性研究期间,我院共实施135例肝移植,其中43例受者发生了77次血流感染。本研究使用单变量分析和多元逻辑回归以确定合并血流感染的肝移植的死亡危险因素。结果:43例受者发生了血流感染(31-9%)。入选受者平均年龄45.1(45.1±14.1)岁。绝大多数为院内获得性感染(97.7%),超过半数的感染为复数菌感染(53.5%),24例发生死亡(55.8%)。单变量分析显示肝移植后血流感染相关死亡的危险因素为:腹腔内/胆道来源(P=0.011),复数菌感染(P=0.029),血小板计数<50,000/mm3(P=0.02),血肌酐值>1.5mg/dL (P=0.008),感染性休克(P<0.001)。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血肌酐值>1.5mg/dL和感染性休克是肝移植后血流感染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肝移植合并血流感染的死亡率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升高的血清肌酐值及感染性休克。因此有效预防肝移植受者血流感染的发生以及保护肾功能均十分重要。第四章21例肝或肾移植术后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目的:分析病原菌在肝或肾移植术后发生的血流感染中的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特征,以期指导临床对抗生素进行合理使用。方法:分析本院在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间的21例进行肝或肾移植术并术后发生血流感染的受者,21例血流感染的受者中共检出菌株24株,使用BD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药敏试验以了解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结果:病原菌构成中包括占62.5%的G-杆菌及占37.5%的G+球菌。G-杆菌最敏感药物为喹诺酮(如环丙沙星)及碳青霉烯类(如美罗培南)抗生素。磺胺类及单环β内酰胺类(如氨曲南)抗生素耐药性最高,头孢类第一、二、三代抗生素(如头孢他啶)为其次;G+球菌最敏感药物的为糖肽类(如万古霉素)及恶唑烷酮类(如利奈唑胺)抗生素。结论: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间肝或肾移植术后发生的血流感染中的病原菌以G-杆菌占优势,病原菌普遍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性。第二部分肾移植术后感染基因多态性研究第一章IL-1家族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后血流感染相关性目的:血流感染在肾移植术后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目前暂无研究对IL-1家族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术后血流感染发生敏感性的相关性进行调查。当前的研究因此对此进行调查以了解IL-1β(-511C/T)与IL-1受体拮抗剂(86bp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术后一年内发生的血流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1例术后一年内发生血流感染的肾移植受者作为调查对象及60例术后未发生感染的肾移植受者进行对照,自该81例肾移植受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以血液基因小量提取试剂盒提取全基因组DNA备用。包含AvaI酶切位点的区域通过PCR方法被扩增,该酶切位点位于IL-1β基因的-511位点处,扩增产物接着被限制性内切酶AvaⅠ消化。包含IL-1受体拮抗剂基因的86碱基对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多态区域也通过PCR方法进行扩增。结果:本研究发现单因素分析显示IL-1β-511CC基因型及IL-1β-511C等位基因在肾移植术后发生血流感染的受者中具有更高携带率(P值分别为0.023和0.015),未发现IL-1受体拮抗剂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与肾移植术后血流感染的相关性(P值分别为0.508和0.507);多因素分析表明,进行混杂因素调整后,IL-1β-511CC基因型(OR=4.400,95%CI=1.517-12.759, P=0.006)及IL-1β-511C等位基因(OR=2.444,95%CI:1.172-5.100,P=0.015)能够作为肾移植术后一年内发生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提供了肾移植受者IL-1β-511CC基因型及IL-1β-511C的等位基因与肾移植术后一年内发生血流感染具有相关性的证据,该研究结果提示基因型数据有助于提供更为精确预测血流感染发生的可能并有助于采取更好的保护血流感染易感者的策略。第二章TNFβ、IL-10和IL-1家族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后肺部感染相关性目的: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本研究因此对于TNFβ、IL-10、IL-1β和IL-1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能否预测肾移植术后一年内发生肺部感染进行调查。方法:受试者由33位肾移植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受者及63位肾移植术后未发生感染的受者组成。96位受者的全基因组DNA自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包含NcoI、 RsaI和AvaI多态性位点的区域通过PCR的方法扩增,该三个位点分别位于TNFβ基因的+252位点、IL-10基因的-592位点以及IL-1β基因-511位点处,扩增产物分别被限制性内切酶NcoI、RsaI和AvaI消化,包含IL-1受体拮抗剂基因的86碱基对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多态区域通过PCR方法扩增。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受体IL-10, IL-1β和IL-1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术后发生肺部感染无关(P值分别为0.589,0.940和0.286);然而与GG基因型相比较,受者TNFβ+252AA+AG基因型与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显著相关(P=0.006)。进行多因素分析,经排除年龄因素影响,受者TNFβ+252AA+AG基因型能够成为独立预测肾移植术后一年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5.366,95%CI=1.470-19.589,P=0.011)。结论:本研究提示受者TNFβ基因多态性可能成为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能够明确哪些受者能够从减少免疫抑制剂并加强预防感染的措施中受益。第三章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基因多态性影响肾移植后血流感染发生目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属于C型凝集素,主要依靠结合多种微生物表面的碳水化合物结构发挥作用。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基因在启动子区及外显子1区的基因多态性与甘露糖结合凝集素血清浓度降低有关,因之与移植术后的感染发生相关。本研究对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的基因型变异体与肾移植术后一年内发生的血流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前瞻性研究分析81例肾移植术后受者。对血流感染事件进行前瞻性收集。共对6个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基因的功能性单核苷酸变异点通过基因测序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仅仅发现当与PP基因型进行比较时,受者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基因的5’非翻译区QQ+PQ基因型与血流感染的发生相关(OR=3.677,95%可信区间(CI)=1.127-11.998, P=0.031),没有发现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基因的其他5个单核苷酸变异与肾移植术后血流感染的发生相关。结论:受者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基因的5’非翻译区QQ+PQ基因型与肾移植术后的血流感染的发生相关。第四章纤维胶凝蛋白-2基因多态性预测肾移植后血流感染目的:纤维胶凝蛋白-2的结构和功能与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相似,能与微生物表面的N-乙酰氨基葡糖相互作用,纤维胶凝蛋白-2启动子区及外显子8区基因多态性与血清中纤维胶凝蛋白-2浓度差异相关,并与移植术后感染相关。本研究结合其他影响因素评价纤维胶凝蛋白-2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术后发生血流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分析81例肾移植术后受者。共对5个纤维胶凝蛋白-2基因的功能性单核苷酸变异点通过PCR方法扩增后进行基因测序分析。血流感染事件进行前瞻性收集。对纤维胶凝蛋白-2的变异体与肾移植术后一年内发生的血流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纤维胶凝蛋白-2基因的启动子区-986G/A位点变异体及外显子8区Thr236Met (+6359C>T)变异体与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增高相关(P值均为0.016)。多因素分析仅发现外显子8区Thr236Met (+6359C>T)变异体与血流感染的高发生率相关(OR=4.917,95%可信区间(CI)=1.229-19.667, P=0.024)。未发现纤维胶凝蛋白-2基因的其他3个单核甘酸变异与发生血流感染相关。结论:外显子8区Thr236Met(+6359C>T)变异体是肾移植术后发生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视频体验要求的提高,高清、超高清视频处理技术成为了现代视频压缩技术发展的方向。目前,联合视频编码组(JCT-VC)正制定下一代视频压缩标准
本试验研究在萨福克母羊妊娠期日粮中添加左旋精氨酸(L-Arg)对其繁殖性能以及血清生化、生殖激素的影响。选择年龄、胎次相似的萨福克母羊105只分为三组,每组35只。随机选取一
印染工艺产生的废水经二级处理达标后,排放的尾水中存在着微量的萘、菲等多环芳烃化合物,萘(Nap)、菲(Phe)是美国环保总局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中的两种物质。由于微量的萘、
本论文的内容主要包括系统使用的技术说明、总体设计、各模块的具体实现预计系统集成策略。随着家电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中国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份额
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实行科学、规范、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环节,对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奠定中国
大蒜为百合科葱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既是人们喜爱的食品,同时是具有历史悠久的植物药。它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含硫物质化合物,具有抗菌杀菌、降血压、降血脂等保健作用和药用作
工作记忆负荷对注意选择的影响是近年来认知心理学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工作记忆负荷对注意选择的影响存在不同结果,其影响机制仍存在分歧。笔者认为,该分歧可能是由于前期
接地装置能够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在于接地材料和防腐降阻材料的选择。随着我国电网容量的增大,短路电流也随之增大,加之接地装置运行环境恶劣,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偏高和腐蚀严重
目的肿瘤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目前还不甚明确,也没有基于病因的动物模型用于抗肿瘤药物筛选,更缺乏以病机为依托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手段。为此,我们率先提出“炎症激发一氧化
目的:通过将增殖能力较强的青年期兔角膜缘干细胞(limbalstemcell,LSCs)[1]原代培养,扩增后探索适宜的种植细胞密度。将其种植于同种异体晶状体前囊膜上,探讨晶状体前囊膜为角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