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块链的无线网络安全增强及性能优化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n0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线网络的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迈向万物互联、智慧互联的时代。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增强,新的社会发展需求促使无线网络新一代的更迭,与此同时,网络的安全性也备受关注。为满足多样化终端设备互联互通的需求,未来无线网络为海量设备间的通信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在用户隐私保护方面仍面临较大挑战。区块链技术因其去中心化的网络结构、身份确认机制、信息完整性保护能力与防篡改能力,被认为将在未来无线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充分发挥区块链在资源共享、隐私保护等方面的优势,增强无线通信系统的安全性,有必要针对基于区块链的无线网络安全增强及性能优化展开研究。考虑到未来无线网络中大量终端设备异构接入的需求,如何快速准确地实现用户的安全认证,对于保障未来无线网络的安全性能尤为关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针对无线网络认证接入过程中明文传输带来的隐私泄露等风险,利用区块链的数据防篡改能力,提出了基于动态信誉标识的安全认证方案。在所提方案中,构建并引入信誉评估模型,考虑到单个用户拥有多个终端设备的情况,对网络中的用户和设备分别进行信誉标识,然后基于分层动态更新的信誉标识实现差异化认证,并在流程中采用零知识证明完成用户的隐私保护。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所提认证方案防止恶意用户/设备接入网络的能力超过90%。以设备标识作为区块链网络中的数字身份使得所提方案还支持多样化设备接入需求,并能作为未来无线网络中统一的认证框架。针对无线网络中引入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安全性与时延的权衡问题,提出了基于优选决策者的低时延安全认证策略。从系统存在安全漏洞的角度构建贿赂模型,在投票节点权重不同和成本固定的前提下,分析行贿方与受贿方的不完全信息博弈。然后结合区块链共识算法的通信开销分析,给出兼顾安全性和低时延的决策者优选策略及安全认证方案。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所提认证方案能在保证系统安全性的基础上,从所有投票节点中选出共识算法的核心决策者,相比于所有节点都作为决策者的传统方法,减少了共识过程存在的额外时延,实现低时延安全认证。针对网络设备数量剧增带来的接入碰撞概率显著提升的问题,利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在资源共享方面的优势,提出了低碰撞概率的随机接入资源分配方案。在所提方案中,引入了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将用户/设备的业务优先级分类,依据业务优先级与用户/设备的可信度标识,设置接入许可条件限制,并把接入资源分配给满足许可条件的业务。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接入许可的限制可以减少网络中同一时刻接入请求的合约数目,从而降低接入碰撞概率;业务按优先级分类可以使得高优先级业务接入请求的响应时间缩短,提高系统对高优先级业务的响应能力。
其他文献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LiNi0.8Co0.1Mn0.1O2正极材料.探究不同的锂配比、不同的烧结温度对正极材料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锂过量13%,烧结温度为800℃时电化学性能较优,其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79.89 mAh/g,0.2 C循环2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4.72%,且此时材料的电极极化程度最小,晶体结构最稳定,循环可逆性也最好.XRD、TEM的分析结果说明:LiNi0.8Co0.1Mn0.1O2正极材料具有较好的结晶性,且有良好的a-NaFeO2层状结构,做出的材料形貌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不断走向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对材料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设计和开发高性能钢铁材料已经成为海洋工程材料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应用传统的“试错法”开发新材料虽然能避开物理机制不明的制约,但研发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材料基因组”思想应运而生,材料的设计逐渐由“炒菜式”向理性设计改变.而材料基因工程以“研发周期缩短一半、研发成本降低一半”为目标,为新材料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文中在对材料基因工程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关键技术、发展现状等方面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海洋工程用钢材料基因化的设计
底吹炼铜是新一代铜强化熔炼工艺.高压气流喷入熔池后产生的液面波动会不断冲刷炉膛壁面,导致壁面耐火材料的磨损.文中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底吹熔池内气液两相流动过程进行研究,分析液面波动导致壁面的压力的变化.通过分析气泡在熔池内的分布及运动过程,得到了熔体对壁面冲刷侵蚀的主要原因.分析壁面压力随时间波动曲线,定义了冲击程度的概念,表征了熔池壁面因波动频率和压力变化而对壁面的磨损程度.模拟计算了单孔氧枪和多孔氧枪的流动过程,得出多孔氧枪气含率更高,冲击程度更小.计算分析了不同参数条件下的流场波动特性,结果表明在实验
网络是信息传播与共享的载体。物联网将信息空间向物理空间延伸,是信息社会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标志。越来越多的物理空间实体通过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在信息空间得到映射。与此同时,信息空间的分析与处理结果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物理空间的进步,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互连问题是物联网的基本问题。相比于互联网,物联网具有网元性能异质化、网络拓扑动态化、信息内容的生成者与提供者分离等特点,对以终端和地址为中心的传统互
采用不同氮气压力烧结制备WC-TiC-NbC-Co合金,再使用CVD方法进行涂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表面粗糙度仪和划痕测试仪对烧结后及涂层后的样品表面形貌、成分、物相、粗糙度及涂层结合力进行表征与测量.结果表明,与真空烧结相比,在氮气氛中烧结的WC-TiC-NbC-Co硬质合金样品的表面形成了以TiC相为主的梯度层,梯度层厚度随着氮气压力的升高而增大.当氮气压力为15 kPa时,梯度层厚度达到了10μm,当氮气压力为10 kPa时,样品与CVD涂层
Ti-V-Al合金基于β葑α′′热弹性马氏体相变而呈现出形状记忆效应.同时,Ti-V-Al合金不仅呈现出良好的冷热加工性能,还具有较低的密度,这可满足当今航空航天领域对轻量化制造的需求.文中主要综述国内外研究学者在Ti-V-Al轻质记忆合金研究方面的重要工作和进展,其中重点阐述了Ti-V-Al轻质记忆合金热循环稳定性、力学性能与功能特性方面的研究.最后,简单阐述了Ti-V-Al轻质记忆合金功能特性的演化规律与机制,并对后续Ti-V-Al轻质记忆合金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采用应力松弛法研究了不同奥氏体变形温度下Ti-V复合微合金钢沉淀析出的析出-温度-时间曲线(PTT曲线),并利用OM、TEM、Vickers硬度计等手段研究了奥氏体变形温度对Ti-V复合微合金钢微观组织、析出相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奥氏体中沉淀析出的PTT曲线总体呈典型的“C”曲线形状,最快析出鼻子点温度为960~980℃,对应的第二相粒子最快析出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分别为2.2 s和131.4 s;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整体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且在1000℃左右晶粒最细小(102μm),
互联网高速发展,“人、机、物”在网络中不断融合,网络设备和用户数据量呈指数增长,网络整体呈现“大规模、多接入、高速率、不可预期”等特点,同时网络业务和协议层出不穷,许多应用对实时性和QoS具有严格的要求。传统的网络系统架构和网络管控方案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网络和下一代网络的发展目标,限制了计算机网络计算性能和实时数据获取,给网络可视化、自动化运维和智慧化网络管理等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主要详细地研究了
采用不同压下量(0、0.1、0.2、0.3、0.4 mm)对7B85合金进行超声滚压处理,利用光学显微镜、表面粗糙度测量仪、显微维氏硬度计、拉伸实验、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电子背散射衍射对经过超声滚压处理的7B85合金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下压量为0.2 mm时,超声表面滚压处理后7B85合金的表面粗糙度、显微硬度以及抗拉强度达到较优值.滚压处理后合金的断口形貌呈现出大量较深的韧窝,其主要以韧性断裂形式为主.同时,超声表面滚压处理后合金中大部分η析出相溶解到铝基体中,其表层晶粒的平均晶
普通凝固条件下得到的铸造Al-Fe合金中存在粗大的针状或片状初生富铁相,严重割裂基体,引起应力集中,恶化合金性能.利用稀土Y对Al-6Fe合金进行微合金化处理,结合快速凝固技术,并辅以热挤压技术,获得较常规凝固条件下更加细小均匀的显微组织,以解决铝铁合金中粗大的针片状富铁相割裂基体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稀土元素Y抑制了初生富铁相生长的趋势,将粗大针片状富铁相细化为菱形和短棒状,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合金的第二相尺寸;稀土Y微合金化结合快速凝固技术,使得铝铁合金中形成了细小弥散的三元Al-Fe-Y金属间化合物,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