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仫佬族人群的血脂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mmx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亦是广西特有的三个少数民族之一。“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仫佬族人口约20.7万人,主要聚居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目前对于这一特殊民族人群的血脂水平和高脂血症患病率尚未了解。本研究的目的是对仫佬族和当地的汉族人群血脂水平、高脂血症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作现况调查。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调查1055例仫佬族人群的人口统计学指标和既往病史等,并对这部分人群的血压、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血脂及载脂蛋白(Apo)
其他文献
甜菜是世界,亦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之一,但近十几年来,甜菜产量增长缓慢,块根品质呈下降趋势,除品种和种子质量因素外氮素利用率低也是影响因子之一。因此,培育氮高效利用的甜菜新品种可以降低氮肥施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水土污染,以及提高甜菜产量和改善品质。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获得这种甜菜新品种提供了可能性。植物中部分铵转运蛋白对改善植物氮胁迫条件下的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高亲和铵转运
学位
利用高粱314A×棕壳苏丹草的F2:3遗传作图群体的后代材料建立了重组自交系群体F7:8,在该群体中对叶长、叶宽、穗长、分蘖数和单株鲜重5个性状,采用两种方法,即基于性状的近等基因系的分离和基于分子标记的近等基因系分离法,分离并得到了这5个性状的近等基因系以及2个性状有效应的互作位点的近等基因系,并且优化了高丹草SSR体系,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高丹草SSR反应体系各因素进行优化,建立最适的
学位
本文通过对燕麦种质资源,从三个层面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即通过对燕麦种质资源的分蘖数,穗长、穗数和株高等重要数量性状进行了分析,从农艺性状的差异,揭示其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通过染色体压片技术,对燕麦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及其倍性进行研究,揭示其遗传多样性;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燕麦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差异大小。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对份燕麦资源材料的分蘖数、有效穗数、穗长和株高等4
学位
陕西省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农业省份,旱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农业以旱作为主,干旱缺水成为制约我省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传统的耕作制度下,由于土壤风蚀、水蚀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产量低而不稳。特别是近年来北方沙尘暴、土壤沙化愈来愈烈,造成巨大损失,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裸露休闲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它取消铧式犁翻耕,尽量减少对土壤的耕作,在保留地表覆盖的前提下实施
学位
随着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保护性耕作及土壤碳氮研究成为了目前全世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关中地区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历时7年不同耕作方式(深松、旋耕、免耕、传统耕作)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塿土有机碳含量、活性、结合形态的影响;对土壤结构体分布以及土壤结构体中碳氮含量、有机碳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及腐殖化性质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了不同耕作处理下(深
学位
本研究于2007-2009年在宁夏固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验站开展了不同轮耕措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分析了不同轮耕措施对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生长的影响,并对不同耕作模式下保护性耕作效果进行筛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2年研究表明,轮耕措施能够降低土壤容重。秋季隔年轮耕试验中0-20cm土层容重降低最明显,S_(07)→S_(08)、N_(07)→N_(08)、S_(07)→N_(08)和N_(07)
学位
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壤质量退化严重,干旱、风蚀等现象频繁发生。试验于2007年-2009年在内蒙古武川县进行,研究了免耕、年年深松、隔年深松、年年浅松、浅旋与传统耕作6种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和杂草控制的影响,为防治风蚀及提高土壤质量、控制田间杂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免耕和年年深松较传统耕作的土壤含水量分别较常规耕作提高17.1%、11.3%;保护
学位
本试验研究了黄河流域内蒙古黄土高原丘陵区农田土壤侵蚀、土壤水热状况的差异、土壤微生物性状及其与土壤养分指标和作物指标的关系,对本区域生态农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试验于2005—2008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免耕覆盖能显著减少降雨对土壤的侵蚀,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覆盖处理的燕麦地地表水径流量和土壤的流失量分别减少21.92%、88.34%。3种耕作方式的土壤侵蚀量,均
学位
研究背景云南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是“少,边,穷”多民族聚居省。贫困面大,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贫病交加的恶性循环在边远贫困地区普遍存在,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严峻挑战。为保障农村居民健康,我国政府在农村地区建立多种健康保障制度。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其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对于解决贫困地区农民看病难问题,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打破贫病交加恶性循环,促进健康公平,使广
学位
研究目的:立足于云南省城镇社区预防控制艾滋病健康促进活动的开展情况,了解云南省社区预防艾滋病健康促进过程中政策、经费、组织管理、能力建设、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居民参与等支持性环境因素的现状,以及影响支持性环境的因素,为今后更好的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促进活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与内容;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深入访谈,对云南省6个社区预防艾滋病健康促进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