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对褐煤载体锌基吸附剂的结构及中温煤气脱硫性能的影响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MARRYM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褐煤储量丰富,廉价易得,具有一定机械强度,且孔隙极为发达,表面富含多种活性基团,可以藉此物化特性优势用作为吸附剂的载体。煤热解反应包含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借助该过程可以调变吸附剂载体的结构和负载的活性组分的分布。课题组以褐煤为原料直接进行活性组分前驱体溶液的浸渍,通过热解反应使半焦的制备与活性组分前驱体的热分解过程合二为一,具有流程简单、节约能耗的优点。前期研究工作显示了加压浸渍在吸附剂制备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并优化出制备吸附剂的最佳加压浸渍条件为36wt%的Zn(NO3)2溶液作为活性组分前驱体,20atm下,褐煤为载体浸渍5h。浸渍样热处理过程中,对褐煤载体的结构变化、金属活性组分的赋存形态及其分布行为、热解操作参数的影响则是本论文关注的重点。本论文在前述优化的操作条件下通过加压浸渍法制得以褐煤负载硝酸锌的浸渍样,通过不同操作条件下的热处理制备用于中温煤气脱硫的吸附剂。分别考察了在程序升温和快速升温热处理过程中,温度、停留时间、升温速率和气体流量等条件对吸附剂结构和脱硫活性的影响,并筛选出最佳的热处理条件。通过制得吸附剂的原子吸收、X射线衍射和静态氮吸附仪等表征结果与吸附剂的硫化活性评价结果的关联,分析探讨了热处理条件对活性组分的负载量、晶型、分布状态及载体的孔隙结构等的影响及其与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关联。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热处理对吸附剂的孔结构特性具有调变作用,程序升温热处理的温度选择范围为370-600oC,随温度升高,吸附剂的比表面积从12.043逐渐增大到187.795m2/g,比表面积增大的主要贡献来源于微孔;快速升温热处理的温度范围选择为450-600oC,随温度的升高,吸附剂的比表面积从16.712逐渐增大到133.596m2/g。2)加压浸渍负载金属组分后的褐煤样品,在程序升温条件下随热处理终温的升高,固体产物产率减少,制得的吸附剂中活性组分Zn的负载量相对增大(16.97%到22.94%),但因高含量金属组分的团聚,活性组分有效利用率的降低,脱硫能力没有对应增大,最佳操作条件是:热处理温度为550oC,热处理时间为180min,升温速率为10oC/min。该吸附剂在400oC硫化的穿透时间和穿透硫容分别为720min和25.91g S/100g ZnO。3)加压浸渍金属组分后的褐煤样品,在快速升温热处理条件下随温度升高,制得的吸附剂中活性组分的含量却表现为降低的趋势(18.91%到15.49%),脱硫活性也随着减少。最佳操作条件是:热处理温度为450oC,热处理时间为180min,气体流量为500ml/min。该吸附剂在400oC硫化的穿透时间和穿透硫容分别为1980min和26.92g S/100g ZnO。4)褐煤加压浸渍负载活性组分后,再通过一定条件的热处理,可以有效地调变吸附剂的孔隙结构、活性组分的负载和分布行为,是一种适合于中温煤气脱硫吸附剂制备的有效方法。
其他文献
工程项目采办属于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工程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与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进行工程项目采办时,需要注意商务谈判的方案制定以及应用的灵活性,保证在减
【正】2014年6月28日,学院科研处组织教师召开了2013年度校级科研基金项目人文社科课题中期检查会,各课题组负责人率课题组成员出席了会议。会上,科研处处长、副教授张炳勇同
本文针对目前高校中隐性德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高校隐性德育体系,按照政治性、主体性、实效性、个性化及发展和创新性的原则,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高校的隐性德育资源。
我闯入兽医殿堂.屈指算来已近三十年。出生于农村的我选择了一个当时农村人和城里人都瞧不起、而自我感觉非常适合自己个性与爱好的专业——兽医。我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躬
壁画上传统文化及国学内容丰富多彩,其信息量之大远超过建筑的其他装饰如砖雕、木雕、灰塑等,是当时广府乡绅阶层作为本乡本土文化普及和道德引导的重要工具。对于那些没有机
通过对本校护理教育状况和21世纪对护理人才需求情况的阐述,提出要培养宽口径、高素质、高水平、能实干而又充满爱心和智慧的护理人才,就必须全面推进护理专业素质教育。
路环旧市区至今保存休闲小渔村的特色,见证着澳门渔业和造船业两大产业的兴衰。本可行性研究旨在通过建构"发展与保护并重社区"的规划,活化传统建筑,重塑昔日集体记忆,注入新的
电动汽车功率变换器经常工作在高电压、大电流状态,极易发生高温烧毁。随着路况和驾驶工况的复杂多变性,导致变换器的热源具有随机性、突变性和电流方向正负交替变换控制困难。
<正>一飞机从云层降下的时候,大西北的苍茫与辽阔尽收眼底。起伏的黄沙蜿蜒成了连绵的浪和浩瀚的海,长长的祁连山脉一如沙海中一弯弓
<正>《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认识人和地方的位置是理解本地、区域、国家和全球相互依存关系的前提。中学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认识区域中明确要求: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