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遥感信息增量挖掘方法研究——农业信息变化检测应用

来源 :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J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种各样的卫星遥感数据越来越多地被接收、处理、存档、分发和应用,在数据和应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知识间隙。因此,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挖掘信息和发现知识成为当前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增量信息挖掘则是其中的重要方面。本论文以北京市农作物种植变化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监测为目标,探讨基于多源、多时相卫星遥感数据的增量信息挖掘方法,对于丰富遥感信息挖掘理论和技术以及快速获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论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了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把基于多源、多时相的遥感影像的变化信息检测纳入到空间数据增量挖掘领域的范畴进行考虑,在研究、分析前人关于多源、多时相的遥感影像的变化信息检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存在的问题。   2)针对遥感信息变化信息监测的现状,提出将小波变换及傅立叶变换应用于像素直接运算法提取遥感影像变化信息的思路,阐述了它们的原理、方法和过程。以北京市农作物种植变化监测为目的,利用2005年5月和7月过境的TM图像为数据源对这两种频域变换方法进行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特别是对使用小波变换方法提取农作物种植面积的精度进行了评估。   3)由于Landsat-5已经超时间运行,并随时都存在失效的可能。因此,寻找其后继卫星数据源对于中尺度的资源环境调查和动态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对目前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所接收、处理、存档和分发的卫星数据源的分析,认为IRS-P6 LISS-III数据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4)以2005年5月的IRS-P6 LISS III图像和2004年5月的TM图像为数据源开展北京市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监测。分别使用前述的小波变换像素直接运算法和分类后比较法来提取农业种植结构变化信息。并且比较和分析了像素直接运算法与分类后比较法的应用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针对同数据源遥感图像,使用小波变换像素直接运算法能够较好的检测遥感图像信息变化,而针对不同数据源遥感图像,则需采用分类后比较法来进行图像信息变化检测。
其他文献
学位
江苏省泗洪县孙园镇的梁圩、孙楼两个村,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相差不大,同在一个镇党委、镇政府领导下,然而在被称为当前农村工作第一难、事关农村稳定的“三提五统”工作上,
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山东半岛、闽东南等地区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人口和产业高度聚集的城镇密集区。在这里,城乡空间高度交织,社
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暖湿水汽大通道北端、念青唐古拉南坡、藏东南深切峡谷区的易贡藏布流域,受复杂的地质、地貌、气候、新构造运动以及高原环境的影响,滑坡、崩塌、泥石流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形成了中国最大面积的寒旱区,铸就了环境脆弱的天然本底,形成了青海省环境脆弱度高、空间结构合理度和区位优势差的自然基础,是影响青海省可持续发展的先天制约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领域的发展,传统机械制造的观念已然落后,数控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本文在简单地分析了数控技术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城镇的空间组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在大城市地域的空间组织上,从单体城市的简单形态,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复杂形态转变成为了最显著
本文在评述国内外对红树林及其自然保护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红树植物生长状态的观测和土壤样品的化学性质分析实验,分析了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土壤的化学性质变化与红树植物
北京城及其周围地区受不同地质背景、地貌类型和成土母质的影响,东西部土壤具有不同的理化特征,加上工业生产、农业耕作、城市化、交通等多元化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污染物在土壤
水资源短缺是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几十年来,西北内陆河流域由于人口增长,农业活动密集,导致区域水资源问题突出,出现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退化和土地荒漠化,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