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桉树叶焦枯病病原菌鉴定及不同桉树基因型抗病性研究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co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桉树(桃金娘科、桃金娘目)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商品林树种,提供了我国超过30%的木材产量,为保障我国的木材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丽赤壳属(Calonectria)真菌的许多物种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可危害一些重要的林木、农作物和园艺类植物。在亚洲和南美洲,由丽赤壳属真菌引起的桉树叶焦枯病是对桉树最具威胁的病害之一。在我国,丽赤壳属真菌广泛分布于桉树人工林和苗圃,给我国桉树产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广东省雷州半岛是我国桉树人工林集约化经营的代表性区域之一,受桉树叶焦枯病影响严重。自1993年在雷州半岛发现桉树叶焦枯病以来,该区域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1995年,林业部将桉树叶焦枯病列为检疫对象。目前对雷州半岛地区桉树叶焦枯病病原菌的研究十分有限。2017至2018年,本研究组在雷州半岛地区多个地点、不同桉树基因型的人工林和苗圃进行系统的病害调查和样品采集。本论文针对引起雷州半岛人工林桉树叶焦枯病和苗圃桉树苗茎腐病的丽赤壳属真菌进行遗传多样性、桉树寄主和地理分布范围、致病力测定研究,并测试了华南地区广泛种植桉树基因型对丽赤壳属病原菌的抗病性。本论文第一章阐述了桉树叶焦枯病在我国的发生状况和引起病害的丽赤壳属真菌的形态学特征;对世界范围内丽赤壳属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分类方法以及分布和危害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国内外丽赤壳属真菌的致病力测试方法和抗病桉树基因型选择的研究进展。第二章针对引起广东雷州半岛地区人工林桉树叶焦枯病和苗圃桉树苗茎腐病的丽赤壳属真菌的遗传多样性和致病性进行研究。对雷州半岛进行系统的病害调查和样品采集。调查结果表明,雷州半岛地区的人工林桉树及苗圃桉树苗普遍出现由丽赤壳属真菌引起的叶片焦枯、枝梢枯萎、树木死亡及幼苗腐烂等症状。样品采集于该区域的13个桉树人工林和1个桉树苗圃中的尾细桉、尾巨桉、巨尾桉等杂交种的多个基因型和10个桉树树种。从683棵桉树上分离到773株丽赤壳属菌株。选择其中来自不同地点不同桉树基因型的55株菌进行多基因(calmodulin、histone H3、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alpha和β-tubulin)序列系统发生分析,并结合形态特征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55株菌株属于同一个物种Calonectria pentaseptata。四段基因序列比较分析显示55株菌株分属2个基于多基因序列基因型(multi-locus genotype,MLG),其中54株菌属于同一MLG,表明本研究的菌株基因型多样性很低。生长实验结果表明Ca.pentaseptata是一种高温适生物种。性亲和性试验结果显示Ca.pentaseptata可能是异宗配合或缺乏重组产生可育后代的能力。致病力试验结果表明Ca.pentaseptata可导致两种华南地区广泛种植的桉树基因型试验苗在接种三天内死亡,Ca.pentaseptata两株菌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两种桉树基因型对Ca.pentaseptata的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为选择出抗病原菌Ca.pentaseptata的桉树基因型,本研究第三章把具有显著致病性而致病力存在差异的两株Ca.pentaseptata菌株CSF13317和CSF13636接种至华南地区广泛种植的8种桉树基因型,包括7种尾巨桉基因型CEPT1848、CEPT1849、CEPT1850、CEPT1851、CEPT1852、CEPT1853和CEPT1855,以及1种尾赤桉基因型CEPT1854。通过比较焦枯叶片百分比评估各桉树基因型的抗病性,结果表明2株被测试Ca.pentaseptata菌株在同一桉树基因型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7种尾巨桉基因型之间的抗病性也存在显著差异,基因型CEPT1851的抗病性最强,基因型CEPT1849、CEPT1850和CEPT1855的抗病性相对弱;测试的尾赤桉基因型CEPT1854的抗病性介于7个尾巨桉基因型之间。方差分析表明,Ca.pentaseptata菌株和桉树基因型之间存在交互效应,这表明测试的桉树基因型对不同Ca.pentaseptata菌株的抗病效应并不一致。本研究结果指示在进行抗病桉树遗传材料选择的过程中,要采用尽量多的病原菌菌株在多种桉树基因型上进行致病性/抗病性测试,这有利于选择出抗病性稳定的桉树遗传材料。
其他文献
新疆野果林位于天山伊犁地区,主要由新疆野苹果群系、野杏群系、野樱桃李群系、野欧洲李群系、野核桃群系、野山楂群系和稠李群系7个群系组成,野生果树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新疆野苹果群落是其最主要的群落类型,占总面积的90%,建群种为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是现代栽培苹果(M.domestica)的祖先种。近年来,新疆野苹果出现枝枯、干溃疡等衰退症状,严重时甚至整株死亡。其衰退症状与
宽杯杜鹃(Rhododendron sinofalconeri)系杜鹃属(Rhododendron)、常绿杜鹃亚属(Subgen.Hymenanthes)、常绿杜鹃组(Sect.Ponticum)、杯毛杜鹃亚组(Subsect.Falconera)常绿植物,分布于中国云南东南部及越南北部。其花色为杜鹃属植物中少见的黄色,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同时也是难得的育种亲本。本课题组通过多地野外调查,并结合中
木材化学变色是木材组成成分的自身基团变化导致木材颜色变化的一种现象,利用木材化学变色对改善木制品表面装饰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木材成分尤其是抽提物成分对木材化学变色的影响,本文以国产柚木和橡木为研究对象,采用丙酮、石油醚等有机溶剂对两者进行萃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其成分和含量,探讨抽提物对木材颜色差异的影响,确定影响木材化学变色的主要抽提物成分;探究在多种化学试剂处理下橡木表面颜色变化及耐老
华山松大小蠹是我国西部的本土昆虫,危害20-30年生的健康华山松,对华山松林造成巨大毁坏,对当地的自然分布的五针松林构成威胁。小蠹虫-伴生真菌共同入侵寄主,使寄主树木迅速衰弱,最终导致华山松大量的死亡,给当地生态和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小蠹虫和伴生真菌入侵寄主会诱导寄主产生防御反应,伴生真菌消耗寄主防御反应协助小蠹虫成功定殖于寄主。迄今为止,仅零星报导几个真菌与华山松大小蠹伴生。本研究以华山松大小蠹为
为探索栗属杂交子代幼林期农艺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及杂种优势,并为栗属植物亲本选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下一步开展早期选择的指标筛选及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本论文以9个板栗、锥栗种内种间杂交组合235份杂交子代及其亲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生长、枝条及叶片等幼林期主要农艺性状的观测及SSR分子标记试验,并结合多种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杂交子代幼林期农艺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及杂种优势;探索杂交亲本及子代相关遗传参数与杂
我国的山区面积广大,山区的生态环境却极为脆弱且山区是许多贫困的农村所在。我国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极大地促进了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山区经济的发展。由于城乡发展不均衡导致的城乡景观差异以及人们休闲方式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山区景观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以沟域中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依托,将自然风光旅游、民俗文化展示、农业生活生产、山区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而物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直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生物长期以来随着生境条件不断变化而产生的适应性,对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以及育种策略的制定具有重大意义。全球变暖已经对全世界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以及自然种群适应性机理仍尚未清晰的背景下,开展群体适应性研究已成为群体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桉树种
杨树(Populus spp.)是中国重要的用材树种之一,具有速生、分布广泛、易繁殖等特点。欧美杨(Populus×euramericana)是我国杨树生产的重要品种。杨树的生长主要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区域化试验是对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有效研究手段。然而环境对于生长初期杨树的影响是综合的,光照时长、温度和降水对于不同欧美杨基因型起到的作用存在差异,关于光照时长的影响长期以来未被重视。研究以12个基
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Ledeb.))(蔷薇目:蔷薇科)属第三纪孑遗植物,是现代栽培苹果的祖先,是一类十分珍贵的自然种质资源,在野生种质资源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然而,近年来,新疆野苹果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珍稀种质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虽然造成新疆野苹果的死亡原因尚不明确,但以苹小吉丁(Agrilus mali)(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甲科Bup
落叶松是我国重要的针叶用材树种之一,利用分子育种手段对落叶松进行遗传改良,建立高效的人工林对落叶松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落叶松的遗传转化技术仍然存在着不统一,稳定性差的问题,这主要是由落叶松易转化细胞系的缺乏,受体材料选择压使用不明确及转化条件没有标准化等因素造成。本研究以落叶松干细胞为材料,基于落叶松体细胞胚胎发生技术和农杆菌介导法,探究落叶松遗传转化过程中的影响因子,建立落叶松转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