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谐音是汉民族在日常语言生活中借助音同或音近的词语进行表情达意,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喜闻乐见的修辞手法。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传世巨作《红楼梦》,文人墨客、平民百姓一直都运用谐音修辞手法来间接地传情达意,因此,谐音研究也就成了修辞研究的一个长盛不衰的课题。本论文旨在研究谐音修辞的概念、分类、特点、成因及其功能,并从认知视角剖析汉语谐音修辞的内部机制,深入多维地展现汉语谐音修辞的特征。除引言和结语外,全文主干部分有四章。第一章以静态描写方法对汉语谐音修辞的性质、分类、特点进行分析。从谐音与其他的辞格的交叉糅合关系来看,汉语谐音修辞可以分为谐音双关、谐音析字、谐音粘连、谐音飞白、博谐等种类;从谐音的本体和谐体在言语交际中的隐现情况来看,汉语谐音修辞可以分为显性谐音与隐性谐音;从谐音传播时的不同载体来看,汉语谐音修辞可以分为动态口语中的谐音、静态书面语中的谐音、民风民俗中的谐音以及绘画中的谐音等种类。在语音上,汉语谐音修辞表现为本体和谐体的音同相似性;在语义上,它是以显性语义为基础的隐性语义表达;在语法上,汉语谐音修辞在运用时谐音词语的特性、功能特点以及结构性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在语境上,汉语谐音修辞与其所处的时代、地域、社会人文环境等宏观语境要素密切联系,与其所处的特定时间、场合、上下文语境等微观语境要素紧密相关。第二章重点分析了汉语谐音修辞形成的原因。汉语中富有大量的同音现象是汉语谐音修辞生成的物质基础;联想、记忆等心理活动是汉语谐音修辞形成的心理基础;汉民族趋吉避凶、求新求雅以及崇尚美辞美文的审美情趣是汉语谐音修辞生成的社会文化基础。第三章从认知视角对汉语谐音修辞进行阐释。借助认知语音隐喻理论,说明谐音修辞的生成是从谐体向本体的动态跨域隐射的过程;结合图形背景理论,说明谐音修辞的结构是原型本体结构与谐体字词创新组合而形成的“图形—背景”结构;根据人们感知事物时凭借的“完形趋向律”分析汉语谐音修辞现象生成的认知心理动因;运用概念合成理论阐述在谐音建构过程中不同概念空间之间的推理迁移产生新的意义和新的概念。借助“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和“显性表述与隐性表述”等理论剖析汉语谐音修辞的生成机制。第四章对汉语谐音修辞的作用进行研究。在语用方面,汉语谐音修辞是文学作品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能够婉转含蓄的表情达意,礼貌有效地传达信息:在美学方面,汉语谐音修辞具有含蓄美、音乐美以及变化美的美学价值:在社会功能上,汉语谐音修辞能够助力商品销售,提升新闻表达效果,彰显民族趋吉避凶的民俗文化以及社会新风尚等功用。反之,若语言主体滥用谐音修辞,也会造成谐音污染。最后是结语,是对整项研究的一个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