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亚10nm内核NIR稀土光学探针的构筑及其活体成像应用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土掺杂纳米晶是一类新型的借助稀土离子4f电子跃迁而产生荧光的无机纳米光学探针。稀土掺杂纳米晶具有光学稳定性强、无光漂白及光闪烁、发射波段窄、荧光寿命长等优良的光学性能,但同时存在因尺寸较大引起的长时间体内滞留而造成的较大毒性隐患、发光效率低、成像信号依赖于组织深度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在活体成像中的应用。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从具有低声子能量的六方相纳米晶入手,探究亚10 nm稀土纳米晶内核的普适性制备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具有优良发光性能的近红外(NIR)稀土光学探针,实现其高效体内排除,并探究探针在单通道及多通道活体成像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概述如下:探究亚10 nm稀土掺杂纳米晶(NaLnF4(Ln=Y,Gd,Er,Yb,Lu))的普适性制备方法。以NaYF4:30%Yb,2%Er纳米晶为研究对象,引入无OH-的Na OA作为反应体系中的钠源,NH4F作为F源,分别研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Na+、Re3+与F-三者的投料比例通过影响晶体生长过程而引起的NaYF4内核纳米晶的晶相与尺寸的变化。其中,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的调控实现了纯六方相的NaYF4:30%Yb,2%Er纳米晶的制备。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控Na+、Re3+与F-三者的投料比例实现了纳米晶尺寸在12.8 nm-5.4 nm的可控调节,揭示了反应体系中Na+与F-的共调节可有效调控纳米晶的成核过程,成核过程中纳米晶晶核数量的增加促进了亚10 nm纳米晶的成功制备。在此基础上,采用调控纳米晶体系中Er3+掺杂浓度及包覆惰性壳层的策略,实现了荧光发射强度较最初2%Er掺杂的内核纳米晶425倍的增强,表明了发射中心数量的增加及惰性壳层包覆对表面淬灭效应的有效抑制可极大地增强纳米晶的荧光发射强度。最后,采用300℃高温反应30 min及Na+:Re3+:F-=8:1:8的方案制备了一系列亚10 nm的不同基质(Gd基、Er基、Y基、Yb基及Lu基)的内核纳米晶,证实该制备方案的普适性。基于NaYF4内核纳米晶制备小尺寸高亮NIR稀土光学探针(Na Er F4@NaYF4纳米晶)并应用于高分辨率的活体成像。首先,以NaYF4:x%Er@NaYF4(x=2-100%)纳米晶在近红外区的荧光发射为关注点,确定将808 nm激发下的Na Er F4纳米晶作为研究对象。随后,系统地研究晶相、核壳晶格失配度、壳层厚度、Ce3+掺杂对Na Er F4纳米晶光学性能的影响,揭示了低晶格对称性、低核壳晶格失配度及可有效抑制表面淬灭的壳层厚度(≥3 nm)有助于探针荧光效率的增强,最终获得绝对量子产率高达10%的尺寸为13.4 nm的六方相Na Er F4@NaYF4(3 nm)核壳纳米晶。随后,将此类具有高亮荧光发射的探针进行水溶性配体(PAA)的修饰并以尾静脉注射的方式注入小鼠体内,实现了非侵入式、高空间分辨率(≤58μm)的小鼠脑部及全身血管动态荧光成像。同时,通过对14天内光学探针在生物体主要器官(心、肝、脾、肺、肾)及尿液、粪便的实时分布进行定量分析,判定光学探针从生物体内排除所需时间为14天(排除率为90%以上),清除器官主要为肝脏,排除路径主要为粪便排除(~85%)。基于NaYF4内核纳米晶构筑寿命可调的NIR稀土光学探针(NaYF4@NaYb F4@NaYF4:Yb,Tm@NaYF4纳米晶),首次实现时域上转换多通道活体成像。通过调节能量迁移层(NaYb F4层)的厚度和能量传递上转换层(NaYF4:Yb,Tm层)中Yb3+的掺杂量,实现了980 nm激发下,Tm3+在800 nm的荧光寿命在两个数量级内的可控调节(78-2157μs),证实了纳米晶体系中激发光能量的迁移路径长度的增加及反向能量传递过程的抑制可实现Tm3+的荧光寿命的延长。此外,以荧光寿命为光学信号实现的生物成像具有的低热损伤、不受外界p H环境及组织穿透深度影响的优势在体外实验中被证实。紧接着,选取三种具有不同荧光寿命的经聚丙烯酸(PAA)表面修饰后的水相光学探针,分别经皮下注射和尾静脉注射注入小鼠体内,最终小鼠体内左腹部、右腹部、肝脏的光学探针信息经寿命信号解析出来,实现时域多通道活体成像。最后,利用寿命信号将两种荧光寿命相差148μs的水相光学探针在活体内精准解析,证实该研究体系中多通道活体成像的时间分辨率至少为148μs。
其他文献
低温等离子体在众多工业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对等离子体的研究方法却十分有限,实验方法的投入与消耗巨大,且无法观察到微观等离子体的行为;数值模拟的方法成本较低,但是高效的流体模型对微观等离子体依然无法观测,而能精确自洽的得到全部微观与宏观等离子体行为的粒子模型却耗时巨大、效率低下,无法胜任大尺度等离子体物理或工程问题的模拟任务。粒子模型效率低耗时长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基本都是采用了显格式的质点网
锂离子电池是电脑、手机、电动工具、储能、汽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储能工具,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其重量和体积能量密度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且其易燃易爆的有机电解液也使锂离子电池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金属锂负极是高能量锂离子电池的终极目标,其最高的理论比容量和最低的电极电势,使其近年来再次成为研究热点。为改善金属锂负极因锂枝晶、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和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膜不稳定等原因,导致的循环寿命短
1930年营造学社成立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传统建筑文化核心区,至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相比之下,边疆地区的古代建筑文化研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至今已成为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的主要盲区。对于古代东北边疆区的黑龙江流域而言,受古建筑地面实例稀少、古文献缺失、历史文化背景复杂、自然气候苛刻等诸多地缘因素限制,其地域性营造特点的相关研究起步很晚,未形成系统性全面解读。由于地面实例和纸
超级电容器由于具有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充放电速度快、安全无污染等优点,已在储能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超级电容器低的能量密度限制了进一步应用前景。开发具有高容量新型的电极材料、组装高输出电压的混合超级电容器是提高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的主要途径。钴(Co)基电极材料具有高的理论容量、制备方法简易、多种价态等优点,已经成为超级电容器中最具有应用潜力的电极材料。然而,钴基材料也存在一些缺点,如较差的
无速度传感器感应电机驱动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海上石油钻井设备、港口起重、盾构机等战略性产业,并逐渐成为影响其性能和产业价值的关键技术。因此,研究高精度、强稳定性、强鲁棒性的无速度传感器感应电机驱动系统,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本文以无速度传感器感应电机系统为研究对象,从转速和定子电阻同步辨识、低速发电运行稳定性和定子电流零频穿越等方面出发,展开研究。论文具体内容如下:在低速轻载工况运行时,传统
研究物种间的捕食关系,有助于准确预测和估计捕食者和食饵的种群数量,这对于有害种群的防治以及濒危动物的保护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几类具时滞捕食者-食饵模型的动力学性质,如常值稳态解的局部稳定性、余维二分支的存在性及分支性质等,其中余维二分支包括双Hopf分支、Turing-Hopf分支等。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对一类带有同类相食的时滞扩散捕食者-食饵系统,其线性化系统的特征方程在参数临界点上
等离子体是一个复杂的多粒子系统,电磁波在等离子体的传输过程中会有很多具有研究意义的现象发生。近些年来,很多领域都涉及到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成为了等离子体、电磁传输领域的热点问题。在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电子起到了主要作用,而电子能量分布函数(Electron energy distribution function-EEDF)是描述等离子体的重要物理参量,它
随着当今世界无线电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子科技产品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量电磁波进入到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电磁污染和电磁干扰等一系列问题。为有效防治过量的电磁辐射,研究者致力于研发新型高效的电磁波吸收材料。本论文旨在探究分级结构的构筑和化学组分的调控对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制备了具有特殊分级结构的三维花状Ni微球(FNMs)、杨梅状Ni@C微球、碳纳米管包裹Ni@C微球(NC@NCNTs)和多腔室碳微
晚期垃圾渗滤液因其高氨氮、低可生化性以及成分复杂的水质特性,给渗滤液的生物处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开发高效且节能的晚期渗滤液生物处理工艺具有重要意义。厌氧氨氧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脱氮技术,具有低耗、高效等特性,能够实现晚期垃圾渗滤液自养脱氮。然而,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反应底物NO2-难以稳定获取,且理论上出水中有11%的TN以NO3-的形式存在,使得出水难以达标。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从厌氧氨氧化反
作为多金属氧酸盐化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多酸基过渡金属簇合物在催化、药学、磁学、电化学和光化学等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过渡金属的配位模式灵活,反应条件的细微变化就会导致整个体系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装,很难实现定向合成。针对上述问题,选择配位能力较强的无机磷酸和有机膦酸作为桥联配体,可以达到有效控制过渡金属簇合物结构和理化性质特别是磁性的目的。本论文主要研究多酸基锰簇,选择三缺位的Keggin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