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孔心距式多级孔板螺旋流消能研究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o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距离有压输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工程措施之一。但是,其管道的布设会受到地形地势的影响,往往最初的压力水头比输水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高,这种情况下,水流中所蕴含的富余能量可能会对下游管道系统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破坏,甚至发生安全事故。因此,为了有效地减少管道运行过程中多余的水头,以保障下游管道系统的安全,需要设计一种结构简单且高效的消能装置。本文以多孔孔板螺旋流消能装置为基础,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孔板的孔心距。着重研究了改变孔板的孔心距对孔板螺旋流消能装置产生何种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改变试验管路的流量工况、孔板的孔心距、孔板的间距以及孔板的旋转角度,对试验管路所布设的各测压断面进行压力测量,确定了在不同的孔板组合结构参数和流量下,消能装置各段落的压差值,分析改变孔板组合的孔心距等参数对于变孔心距式孔板螺旋消能装置消能效率的影响并总结其变化规律。计算变径段及孔板段的局部损失系数,总结变孔心距等孔板结构参数对于变径段及孔板段局部水头损失系数的影响规律。分析各部分沿程水头损失并得出相应计算公式。根据测试装置段沿程压力变化进一步确定试验管路内各部分的消能程度,得出主力消能区域。通过对比以往孔板螺旋消能装置,分析变孔心距孔板组合、非变孔心距孔板组合等消能装置的优缺点,主要结论如下:(1)当孔板旋转角度从6°变至18°时,各组孔心距的消能效率基本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态势。(2)孔板间距从3mm变至9mm过程中,当孔板旋转角度为6°时,各孔心距组合的消能效率均先增大后减小;孔心距组合40、40、40mm,37.5、40、42.5mm,42.5、40、37.5mm,当孔板旋转角度为12°时,消能效率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当孔板旋转角度为18°时,消能效率均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孔心距组合35、40、45mm,45、40、35mm,30、40、50mm、50、40、30mm,当孔板旋转角度为12°时,消能效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孔板旋转角度为18°时,消能效率基本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3)变孔心距组合35、40、45mm和45、40、35mm的消能效率较优。变孔心距扩散式的消能效率优于收缩式的消能效率。(4)当旋转角度为6°和12°时,孔心距为37.5、40、42.5mm和42.5、40、37.5mm的全程阻力系数较之非变孔心距组合,变化程度不大,其他孔心距组合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随着孔板孔心距变化量的增大,阻力系数随之增大,且孔心距正变的阻力系数大于负变的阻力系数;当旋转角度为18°时,其他孔心距组合全程阻力系数均有一定的增加;孔心距和孔板旋转角度相较孔板间距,对于全程阻力系数的影响更大。(5)进水口变径突扩段局部损失系数在各孔板组合下的变化情况为:在相同的孔板旋转角度和孔板间距中,变孔心距孔板组合的局部损失系数总是小于不变孔心距孔板组合的局部损失系数;孔心距组合与孔板间距一定时,该段局部阻力系数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大而减小,孔板前壅水程度越大;孔心距组合与孔板旋转角度一定时,随着孔板间距增大,该段局部阻力系数多为逐渐增大的态势,少部分逐渐减小。多数情况下,随着孔板间距的增大,板前壅水的情况得以改善。出水口变径突缩段局部损失系数在各孔心距组合下变化情况为:随着孔板孔心距变化量的增加而增大。表明随着孔心距的变化量越大,水流在突缩段的螺旋程度越强,螺旋状的液流可延伸的距离越长。(6)孔板段压差占总压差的百分比范围为83.1%-111.1%,表明孔板段为该消能装置的主力消能区。当孔板孔心距的变化量越大时,孔板段压差占装置总压力百分比越小,相应次级消能区发挥的作用越大。(7)对比变孔心距孔板组合、不变孔心距孔板组合以及转叶孔板组合的消能效率以及孔板前压力值,确定变孔心距孔板组合的消能效果更佳。同时,变孔心距孔板组合的结构简单,易于实际工程中应用。推荐使用最佳孔板结构组合为扩散角13°-15°之间,旋转角度12°。
其他文献
钢管混凝土结构已广泛应用于我国高层建筑,其全寿命服役过程中,遭遇意外荷载时的安全特性评估研究亟待进一步深入开展。现在关于建筑结构采用节点组件法的抗连续倒塌研究大多聚焦在RC和钢结构,或其子结构,而对于钢管混凝土结构采用节点组件模型的抗连续倒塌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且钢管混凝土结构整体抗连续倒塌计算时,由于钢梁内受力机制比较复杂,必须要综合考虑弯矩-轴力的相互耦合影响,而精细化模型建模复杂耗时且对计算
学位
天然水生植被是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河道的治理与修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也使得河道内水流结构变得更加复杂。目前,围绕植被周边水流结构变化研究较多,对柔性淹没植被带内水流特性研究较少。本文在总结归纳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狐尾藻属柔性淹没植被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水槽试验对植被不同排列方式、淹没度、流量下柔性淹没植被带内水流的水力特性进行研究,获得柔性淹没植被带内明渠水流的阻力特性、流速特性及紊动特
学位
由于泥石流发生过程随机性强,对防治结构的作用不确定性高,如果按照传统最不利情况设计,将会造成较大的工程浪费。因此,运用随机理论来分析泥石流对防治结构的作用,进利用可靠性理论进行研究与设计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大规模推广与应用新型地锚扶壁式泥石流格栅坝(以下简称新型泥石流格栅坝),本文在结构可靠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开展了室内泥石流多点冲击试验与结构体系可靠度研究。主要内容与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横梁和
学位
天然场地表层土体中的水分会在外界的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向空气中蒸发,然而现有的工程构筑物通常会对路基的面层进行大面积或者部分的覆盖,使得路基中的水分在环境的影响下不能自由的向外界蒸发,从而在外界环境温度以及土体含水率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得土体中的水分不断地向不透水面层下部聚集,造成不透水面层下部土层含水量增大,形成覆盖效应。覆盖效应会造成机场跑道、公路路基以及铁路路基等工程结构产生冻胀、开裂、塌陷等破坏
学位
通过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智慧化运营管理的论述,阐述如何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将综合管廊及其附属设施、廊内管线包含周围环境中一些模型的参数和资料,以及设备运行状态的数据进行采集和运算,实现管廊相关数据从二维数据、宏观及微观数据到三维立体化、可视化转变,为管廊综合管控一体化平台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期刊
合理开发利用微咸水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为了探明土壤混掺生物炭对微咸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及盐离子吸附特征的影响。本文通过室内离心机试验、土柱一维入渗试验和吸附试验,研究了土壤混掺生物炭对土壤持水能力、微咸水入渗特征及水盐分布运移规律的影响,取得以下主要结论:(1)土壤混掺生物炭可以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土壤容重和微咸水矿化度一定时,土壤混掺2%生物炭处理的土壤平均质量含水率高于其他处理,
学位
通过渠道引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我国部分河流的泥沙含量较高,引水必引沙,进而产生水力机械磨蚀、渠道淤积、农田沙化等问题。为实现多泥沙河流引水时的水沙分离,利用旋转水流强挟沙的特性,提出了一种渠道排沙新技术——旋流排沙渠道,作为一种新型渠道排沙技术,其内部流动规律尚不明确,体型的合理性尚需探讨。为明晰旋流排沙渠道水力特性,提升其综合性能,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
学位
微咸水的合理开发和使用对于解决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微咸水的不合理使用会使得土壤积盐,造成盐渍化土壤。在使用微咸水时需要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与适合的耕种措施才能使微咸水更好的发挥作用。秸秆还田能够改良土壤结构、抑制盐分在表层集聚,覆沙能更好的提高土壤水分的入渗能力、蓄水保墒。鉴于此,本文开展室内土柱入渗试验,对耕地土壤与原生土壤,在土表设置混掺层(秸秆混掺沙),沙的厚度
学位
洮河是黄河上游第一大支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占甘肃全省的16.7%,下垫面的改变与长期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对流域水沙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鉴于此,本文以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1957-2016年共60年逐月径流量、输沙量和降水量资料,揭示洮河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序列的时空演变规律,研究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突变性和周期性变化特征,分析了降水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洮河流域水沙时空演变的影响,基于此构建小波消噪改
学位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建筑结构样式的不断增加,大跨度网壳结构在生活中遍布越来越广,一旦发生极端的偶然事件,将导致其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对于网壳结构受一系列偶然因素的研究具有必要的现实意义。以往对于大跨网壳结构的研究大多是使用有限单元法,采用离散单元法对大跨网壳结构受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研究并不多,到目前为止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有限单元法在求解结构大变形过程中会出现刚度奇异矩阵等问题,离散单元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