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青岛城市定位的历史,对于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更好的对青岛进行城市定位和规划,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系统研究德占时期、第一次日占时期、三十年代国民党统治时期、第二次日占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等五个时期青岛城市定位的历史。研究方法是史论结合,以史为主。最后预期写一篇5万字以内的专题研究论文。
德占时期,开始把青岛城市性质定为“德国在远东的军事根据地”。1910年,把城市性质定为“德国在远东重要和繁荣的商业中心”。德国殖民者就把港口和铁路建设放在了第一位,第二位的是城市建设,充分考虑了港口、铁路、城市三者之间的关系。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从掠夺的目的出发,日本人一开始就把发展小港放在重于大港的位置,把注意力放在市政建设和工厂扩充上,青岛城市性质转型为以轻纺工业为主要特色的港口城市。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后,把城市性质设计为:“华北水路交通的要冲、军事和华北经济开发的基地、重要的工业区和观光城市”。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后,颁布《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案》,把城市性质定为“工商、居住、游览城市”,“中国五大经济区中黄河区的出海口”。由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计划案的实施被迫中断。
青岛解放后,有关方面确定青岛的城市性质为“轻工业、吞吐口、海军基地和风景疗养区”。1956年把青岛的城市性质确定为:“具有国防、工业、对外贸易和休疗养功能的城市”。1960年确定青岛的城市性质是“国防、工业、港口和休疗养的综合城市”。到1978年,青岛已从港口贸易、轻纺为主的城市发展成为一个国防、工业、疗养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城市。1984年把青岛的城市性质概括为:“轻纺工业、外贸港口、海洋科研和风景游览城市”。2003年,提出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构筑半岛城市群的战略举措,确定青岛作为半岛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科学规划,构建“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架。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地把青岛建设成多功能综合性区域中心城市,这是本论文的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