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指句由类指成分和属性谓语构成,通过对一类事物作事实判断或价值判断,揭示事物的内涵属性;能容忍反例,具有内涵性、非个体性和虚拟性。类指句的语言学研究主要从语义、语用和认知等角度展开,已取得不少成果,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类指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已有研究主要关注类指句的某一方面,要么只是对类指句的语义作形式化的描写,要么将类指句的特征归为变化不定的语境,或是单纯认为类指句是一种认知规律,类指句的研究尚未达成一致的认识。事实上,类指句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概括能力的体现。因此,类指句的语言学研究既要关注语言层面的现象,又要揭示现象背后的动机。本研究主要关注汉语类指句。与英语类指句相比,汉语类指句不需要通过显性的形式标记去体现名词短语的指称义和动词的时间性与情态,鲜有研究专门探讨这种句式。因此,这种句式的意义实现方式是一个值得挖掘的语言课题。入场理论打破语义、语用与认知之间的界限,着眼于研究人、语言与世界三者的关系,能更好地揭示类指成分的指称功能和属性谓语的表征功能在汉语中的实现方式,进而揭示语言使用者的概括能力。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入场方式,汉语类指句的入场研究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本研究按照入场理论的思路,结合汉语类指句的特点,以类指成分和小句为主线分析汉语类指句的入场方式,着重探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汉语类指句具有什么样的句法语义特征?(2)汉语类指句是如何入场的?具体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汉语类指句中类指成分的入场方式、汉语类指句的小句入场方式以及汉语特殊类指句“NP就是NP”的入场方式?(3)语篇如何影响或制约汉语类指句的入场?本研究是一项定性研究,主要语料来源于北大中文语料库(CCL)、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BCC)和内省语料。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汉语类指句在句法上的特点体现在主语位置上的类指成分和类指小句两个方面。汉语主语位置上的类指成分主要有四种结构:光杆名词、“一量名”结构、“这/个+NP”结构和“人称代词+一量名”结构,这四种结构通过属性谓语获得类义,指称一个类别。在句子层面汉语类指句具有泛时性特征。泛时是一种开放的时间概念,不对应时间轴上的任何一点。泛时构建虚拟场境,不对应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件,时间性体现在泛时场境中。类指句主要描述事物的能力和属性,并基于此对事物行为做一定的预测、判断和评价。因此,汉语类指句都具有不同强度和类型的情态力,在概括事物性质的同时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义。第二,汉语类指句的入场方式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类指成分的入场,二是类指句的小句入场。汉语类指成分的四种结构对应三种入场方式:光杆名词采用隐性入场方式;“一量名”结构和“这/个+NP”结构采用类显性入场方式;“人称代词+一量名”结构采用类内在入场方式。汉语类指句在小句层面主要借助泛时虚拟场境和类指情态实现入场,使句子描述的关系和属性能够被言听双方识别。同语反复单句“NP就是NP”是类指句的变体,其中主语NP(NP1)是类指成分,表语NP(NP2)形式上与主语NP相同,但实质上表达属性,涉及“名词”代“属性”的转喻。主语NP以隐性入场的方式挑选一个虚拟的例示作为指称对象。“就是”作为一个单独的词体现了同语反复的泛时性和评价情态。表语NP是以属性作为指称的对象,与“就是”一起构成同语反复句的属性谓语,构建某种属性场境。第三,随着语篇的推进,会不断出现新的场境,新旧场境之间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关联:场境一致、场境兼容和场境覆盖。这些场境间的关系会对类指成分的指称义产生影响或制约,使类指出现三种情况:类指保留、兼指和类指取消。本研究尝试用入场理论对汉语类指句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本研究从入场的理论视角对汉语类指句入场的必要性和方式进行论证,为类指句的研究开启了新的视野;第二,通过汉语类指句的语料对入场理论中的隐性入场做进一步阐释,并提出基于汉语的“类显性入场”和“类内在入场”等入场方式,有助于推动入场理论的本土化研究。第三,将同语反复单句“NP就是NP”归入类指句的研究范畴,揭示同语反复中不同的语义类型,为同语反复中其他结构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