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壳结构树状大分子纳米平台的设计及其癌症诊疗应用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纳米医学的发展推动了癌症诊疗的进步。在众多纳米平台中,树状大分子由于具有独特的物化性能广泛地被用作纳米载体平台装载功能性造影剂或药物,用于癌症的诊断和治疗。然而,随着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者发现单代树状大分子作为载体平台,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难以满足肿瘤精准诊断和高效治疗的要求。例如,低代树状大分子虽然合成简单,细胞毒性小,但是载药能力有限,基因传递效率低;高代树状大分子虽然基因传递效率高,载药能力有所上升,但合成繁琐、成本昂贵且细胞毒性大。近年来超分子化学技术的发展为树状大分子纳米平台的医学应用带来转机。例如,以不同代的树状大分子作为反应模块,通过超分子自组装技术可以合成具有更高复杂性和尺寸可控的核壳结构树状大分子(Core-shell tecto dendrimers,CSTDs),其性质类似高代树状大分子,可以实现一种或多种诊疗剂的高效负载和赋予其更灵活的多功能化,进而实施比单代树状大分子纳米平台更加精确的诊断和更高效的治疗。基于此,本论文以具有氨基末端的第三代(G3)聚酰胺-胺(Poly(amidoamine),PAMAM)树状大分子为壳,具有氨基末端的第五代(G5)PAMAM树状大分子为核,通过金刚烷(Adamantane,Ad)与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主客体之间的超分子自组装作用,构建了一系列基于G5-CD/Ad-G3 CSTDs的功能化纳米平台,用于不同肿瘤(尤其是高复发、高死亡率以及低治愈率的三阴性乳腺癌和脑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装载基因型抑制剂和抗癌药物的CSTDs纳米平台用于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基因/化疗的联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由于缺乏有效治疗必需的受体而更具有攻击性和复发风险。一方面CSTDs可实现增强的基因传递和高效的药物负载,另一方面通过CSTDs同时整合基因药物和化疗药物有望实现协同互补且高效的三阴性乳腺癌的联合治疗。因此,在第二章中,设计了递送基因型抑制剂(MicroRNA 21 inhibitor,miR 21i)和抗癌药物阿霉素(Doxorubicin,DOX)的CSTDs纳米平台用于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增强联合治疗。首先,通过超分子识别Ad修饰的G3和β-CD修饰的G5合成G5-CD/Ad-G3 CSTDs。其中,平均每个G5树状大分子被4.2个G3树状大分子包围。随后,将合成的CSTDs作为基因载体用于传递miR 21i。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当的氮磷(N/P)比下,CSTDs可以将miR 21i有效转染至MDA-MB-231细胞;miR 21i转染后可以抑制癌细胞迁移,下调目的基因miR 21表达并调控其相关靶基因和蛋白质表达(PTEN、PDCD4、p53和Caspase-3)。进一步负载抗癌药物DOX后,可以实施对MDA-MB-231细胞的体外基因/化学治疗协同增强的联合治疗。因此,开发的CSTDs有望用作通用平台有效负载不同的治疗佐剂,实施两种或多种治疗方式的联合治疗。(2)螯合钆离子的CSTDs纳米平台用于乳腺癌的增强磁共振成像。基于实体瘤的高通透性和滞留(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EPR)效应,开发具有增强的被动肿瘤靶向作用的纳米平台对癌症纳米医学应用至关重要。研究表明,更高分子量的高代树状大分子负载的钆(Gd)螯合物纵向弛豫率(r1)和MR成像灵敏度更高。第三章设计了螯合钆离子的CSTDs纳米平台以探索其基于尺寸或分子量的因素下在肿瘤微环境中的通透性及改善肿瘤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成像的能力。首先,在第二章基础上优化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保持30℃),使每个G5被11.4个G3包围。然后,将G5.NH2-CD/Ad-G3.NH2 CSTDs与四氮杂环十二烷四乙酸(DOTA)-Gd(Ⅲ)螯合剂共轭并进一步乙酰化以中和CSTDs外围剩余的氨基,得到产物CSTD.NHAc-DOTA(Gd)。研究表明,合成的CSTD.NHAc-DOTA(Gd)复合物具有胶体稳定性,尺寸分布相对均一,并且具有一定的细胞相容性和生物相容性。与G5.NHAc-DOTA(Gd)复合物相比,CSTD.NHAc-DOTA(Gd)复合物具有更高分子量和体积,因而具有更长的旋转相关时间,r1为7.34 m M-1s-1,是G5.NHAc-DOTA(Gd)(4.92m M-1s-1)的1.5倍。更重要的是,在体外3D细胞球荧光成像实验中CSTD.NHAc-DOTA(Gd)复合物由于具有更大的尺寸(9nm)在细胞球中比G5.NHAc-DOTA(Gd)复合物(5nm)呈现出更好的渗透性(EPR效应)。在体内由于更高的r1和更好EPR效应而具有增强的肿瘤MR成像能力。基于此,开发的CSTD.NHAc-DOTA(Gd)复合物可用于不同肿瘤EPR和弛豫率双重增强的T1加权MR成像。(3)多功能CSTD/铜络合物纳米平台用于跨越血脑屏障、靶向原位脑胶质瘤的MR成像和化学动力学治疗。开发新型多功能纳米平台以克服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提高胶质瘤诊断敏感性并改善治疗效果,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近年来,化学动力学疗法(Chemodynamic therapy,CDT)利用过渡价态金属与细胞内过氧化氢(H2O2)发生(类)芬顿反应产生具有高细胞毒性的羟基自由基(·OH)杀伤肿瘤细胞的方式也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对CSTDs进行多功能化修饰并进一步高效负载具有诊疗功能的金属离子,可实现跨越血脑屏障、靶向脑胶质瘤以及用于脑胶质瘤诊疗一体化的目的。因此,第四章设计了一种基于超分子自组装形成的具有跨越血脑屏障、靶向脑胶质瘤功能的乙酰基CSTD(multifunctional acetyled CSTD,M-CSTD.NHAc)纳米平台,并通过吡啶(Pyridine,Pyr)与二价铜离子(Cu(Ⅱ))络合后用于原位脑胶质瘤(以C6细胞为基础构建的肿瘤模型)的MR成像和化学动力学治疗。首先,G3.NH2-Ad分别被Pyr,皮啡肽(Dermorphin,DER)和靶向多肽(Arginine-glycine-aspartic acid,RGD)共价修饰得到Ad-G3.NH2-Pyr、Ad-G3.NH2-PEG-DER、Ad-G3.NH2-PEG-RGD。然后通过G5.NH2-CD和三种功能化G3.NH2-Ad之间的超分子自组装作用形成M-CSTD。随后,将获得的M-CSTD进一步乙酰化得到M-CSTD.NHAc。最后,与Cu(Ⅱ)络合得到产物M-CSTD.NHAc/Cu(Ⅱ)。细胞实验结果表明M-CSTD.NHAc/Cu(Ⅱ)络合物通过以下机制介导脑胶质瘤的CDT:(1)由于DER的存在,形成的CSTD.NHAc/Cu(Ⅱ)络合物可以通过结合μ-阿片受体穿越BBB进入大脑实质;(2)RGD肽的修饰赋予了M-CSTD.NHAc/Cu(Ⅱ)络合物靶向脑胶质瘤细胞(细胞表面高表达αvβ3整合素)的能力;(3)M-CSTD.NHAc/Cu(Ⅱ)络合物被脑胶质瘤细胞摄取后,与细胞内的谷胱甘肽发生氧化反应,进而与细胞中的H2O2发生类芬顿反应生成有毒的·OH,发生脂质过氧化等,最终导致细胞死亡。此外,CSTD.NHAc/Cu(Ⅱ)络合物还存在r1弛豫性能(0.7331 m M-1s-1),可成功用于原位脑胶质瘤的T1加权MR成像介导的CDT。简而言之,本章基于M-CSTD.NHAc/Cu(Ⅱ)络合物对脑胶质瘤诊疗机制的探索,为拓展基于CSTDs的纳米平台诊疗肿瘤提供理论依据。综上所述,本论文基于核壳结构树状大分子,构建了一系列功能化纳米平台并应用于肿瘤联合治疗、精确诊断以及诊疗一体化,为开发高效安全的纳米平台用于治愈率极低、复发率高的恶性肿瘤的精准诊断和高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各种体制不断改革,对于公立医院来讲,薪酬管理的工资分配制度体系逐渐完善,薪酬工资分配管理也是公立医院实施的一种维持公平公正的有效途径,直接关系着医院前进发展的脚步,和医院综合效益的获取息息相关。但是当前各大公立医院薪酬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仍存在许多问题,根据公立医院的实际情况,为此提出了一些策略分析。
装配式钢结构结构体系因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承载力高、抗震性能优越和绿色环保的优越性能,得到了政府的政策鼓励与支持并被大力推广中。文章通过详细、全面了解国内外装配式钢结构结构体系的发展历程,列举主要相关政策和现有工程应用,总结装配式钢结构的研究进展,为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进一步的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背景: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R)是瘦素蛋白(leptin)的功能性受体。瘦素只有通过与其功能性受体即瘦素受体结合才会发挥食欲抑制、促进体内能量的消耗、减少脂肪的含量和调节体重的作用。据报道,在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中有LEPR的表达,Leptin可能与胶质细胞发生作用并共同参与了神经退行性病变,但目前有关LEPR对小胶质细胞作用的研究很少,没有明确LEPR是正向还是反向
松茸是一种纯天然的珍稀名贵食用菌类,被誉为"菌中之王"。相传1945年8月广岛被原子弹袭击后,唯一存活的多细胞微生物只有松茸,目前全世界都不可人工培植。松茸是什么松茸,学名松口蘑,别名松蕈、合菌、台菌,隶属担子菌亚门、口蘑科,是松栎等树木外生的菌根真菌,
期刊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科技的快速进步,微课已经普遍运用在英语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中,微课的应用对高中生英语的学习有很大帮助。教师微课讲授英语知识,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中,促进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基于此,高中英语教师在微课教学实践中,要结合不同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在个性中寻求共性,利用微课进行知识讲解。
期刊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改变了以往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各个学校为学生创建优质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的到来使学生接受教育知识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无论时间还是地点上都不再受一定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满足学习需求,促进了学生们个性化、自主化、碎片化等学习方向的全面发展。
期刊
春节回家过年是炎黄子孙心中的民俗记忆和节日共识。2021年春节由于疫情防控和国民健康安全需要,"就地过年"成为新现象。以民俗学视角分析"就地过年"所衍生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及民俗变迁;传统年俗在"就地过年"背景下年俗的变化;春节的传统民俗向信息化、商业化、娱乐化等方向发展变化等。从民众视角看这种变化是在疫情背景政府号召下民众自身的文化选择,年俗变化背后隐藏的传统及现代的民众文化心理,这种移风易俗的新年
关节软骨缺损治疗是目前临床上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由于软骨组织无血管、无神经和无淋巴的特性,在受损之后很难自行愈合。炎症反应是影响软骨损伤进程的一个关键因素,期间产生的大量促炎症因子会引起细胞的代谢紊乱和软骨基质分解增强,最终导致软骨缺损修复的失败,因此如何有效调控炎症反应是应对软骨损伤修复的重要策略。近年来,通过组织工程方法构建具有仿生天然软骨细胞外基质(ECM)特性的生物材料支架修复受损
熔焊是重要的金属材料连接方法,广泛应用在航天结构件、汽车车身、船舶分段等产品加工中。熔焊过程呈非线性、强耦合、高动态等特点,如何通过监测熔焊过程进行闭环控制一直是工程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视觉近年来被认为是熔焊状态识别及缺陷检测的重要手段,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然而实际工程中面临熔焊图像存在强干扰、鉴别性视觉特征难以学习以及识别模型可解释性差等挑战。针对上述问题,系统性的分析了熔焊图像的特点,提
神经组织的缺陷及损伤修复是目前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使用神经组织工程支架引导神经修复的方法是自体移植手术的一条有效可行的替代途径,基于电刺激(ES)对神经修复的促进作用,电活性神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在这一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再生丝素蛋白(RSF)和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具有突出的生物相容性和导电性等特点,有望用于制备性能优良并具有独特优势的RSF/PEDOT类电活性神经组织工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