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活动驱动气候变化SGC机制的数理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obo591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至百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关系密切。来自现代气候学和古气候学大量统计分析表明,太阳活动和这一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据此,不少学者指出太阳活动强度周期性的变化驱动了这一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然而对这一观点一直存在众多反对意见。一部分认为,来自于统计研究的结果还不足以证明太阳活动是十年~百年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动力源,因为地球气候系统内部海—气交换的周期性变化也能产生类似周期的气候变化。另一部分认为,由于至今没有较为令人信服的机制能够解释太阳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不能断定就是太阳活动驱动了气候变化。研究太阳活动驱动气候变化的机制已成为目前太阳活动与气候变化间关系研究领域最为迫切有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太阳活动和气候变化联系机制研究领域主要存在着三类理论:1)太阳总辐射影响机制:该机制认为,太阳活动强度的变化引起了太阳总辐射量的周期性交化,从而导致了地球气候变化;2)太阳紫外辐射变化影响机制:该机制认为,太阳活动周期中占太阳总辐射9%的太阳短波辐射的变化量占太阳总辐射变化量的32%,短波辐射变化将直接影响地球中层大气热平衡和动力状态,中层大气的变化以行星波的形式传递到低层大气,从而影响地球气候;3)空间天气影响机制:该机制认为太阳活动造成空间环境中的各种高能粒子通量发生相应的变化(如银河宇宙射线、太阳宇宙射线、相对论电子等),高能粒子通量影响低空大气中的云量,云量变化改变了气候系统能量平衡,从而驱动气候变化。70年代以来,欧美利用卫星平台对太阳总辐射进行了观测。目前的结果表明,在一个太阳活动周期内太阳总辐射的变化仅有0.1%。根据目前的气候理论如此小的辐射能量变化还不足以引起显著的气候变化。对于紫外辐射变化影响机制,虽然观测到的短波辐射变化足以引起中层大气的热状态和动力状态的变化,但目前对中低层大气的联系机制还缺乏长时间的观测数据支持。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空间物理学家的努力下,发展了空间天气影响机制(这里简称空间天气机制)。空间天气机制目前主要形成两大次级理论,1)离子诱导成核机制(IMN机制);2)空间天气—全球电路—静电云微物理机制(SGC机制)。离子诱导成核机制认为银河宇宙射线通量的变化能够通过离子诱导成核过程影响云层中云滴的粒子谱,导致全球的云量变化。然而随着对银河宇宙射线通量变化和全球云量间关系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银河宇宙射线通量的变化不但仅与低层云云量有较好的相关性,而且呈现较强的纬度分异。这些都无法运用离子诱导成核理论来进行解释。空间天气—全球电路—静电云微物理机制(SGC机制),是通过对天际尺度空间天气变化与气象要素间的统计研究而建立起来。在这一时间尺度上,海气作用等因素被排除,太阳活动成为引起天气要素变化唯一的影响因子。该机制不但能有效地解释银河宇宙射线、太阳宇宙射线和相对论电子等引起的低空大气变化,而且更能解释低层大气响应的纬度分异性。同时该机制还有机地将离子诱导成核理论融入。因此,该机制可能是当前最接近太阳活动与气候变化间联系真是面目的理论。然而,该理论目前仅仅完成了理论框架体系,对静电云微物理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还需进行大量的定量研究。本文主要在该机制的理论框架体系下,初步尝试了定量化研究,主要建立与该机制有关的三个物理模型:1)全球电路模型;2)准静止状态下层云中电荷分布模型;3)较为完善的静电云微物理模型。   1.全球电路模型本文的全球电路模型,运用更为精确的银河宇宙射线成因电荷分布模型和放射性成因电荷分布模型模拟全球低空大气电荷分布,并引入了太阳活动对电荷产率的影响,同时采用了更为准确的全球地面高程数据和地表气溶胶数据,并首次引入平流层火山成因的超细气溶胶层,探讨它对全球电路的影响。通过模拟结果表明:   1)本全球电路模型输出结果与实测数据有较好的对应,能够反映全球电路的基本特征,以及太阳活动对全球电路的影响。   2)受太阳活动的影响,大气电阻发生明显的变化,各地大气电阻值的变化与当地的地磁纬度密切相关,即太阳活动对全球电路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纬度效应,在火山活动平静期高低纬度全球电路对太阳活动的响应存在着10%~25%的差异。   3)火山活动高峰期,高纬度中高平流层中的硫酸在离子诱导成核机制的作用下形成超细气溶胶层,由于该超细气溶胶层的存在造成全球电路对太阳活动响应的纬度效应进一步增大。在火山活动高峰期高低纬度大气枉电阻对太阳活动响应的差异可达45~85%。这造成在太阳活动强度变化过程中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大气补偿电流出现相反的变化。   2.准静止状态下层云中电荷分布模型目前通过飞机平台对非对流云系中电荷分布的观测还刚刚起步(以往的观测均来自对通过山顶观测站云层的观测,观测误差较大;以飞机为平台,穿越云层进行观测,精度较高),而对层云中电荷分布的定量模拟更是鲜见。本文尝试建立了这一模型,结果表明:   1)本模型的计算结果得到在标准状态下云层上下边界层中云滴带电量为50~100e(e为基本带电单位),这与Beard(2004)进行的野外观测结果对应良好。云层电荷主要集中在云边界层中,在云顶层富集正气溶胶、带正电云滴,在云滴富集负气溶胶与带负电云滴。云滴和气溶胶上吸附的电荷量受大气补偿电流、云滴和气溶胶粒度、云滴和气溶胶浓度、云层高度影响显著。   2)太阳活动引起的大气补偿电流的变化能造成低层云边界层中云滴带电量发生显著的变化,而对高层云的影响较小。结合静电云微物理过程低层云中得电荷分布将对低层云的理化特性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引起天气、气候变化。   3.静电云微物理模型Tinsley(2000,2001)的静电云微物理过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带电云滴和气溶胶(包括成冰核、云凝结核),在长程斥力和短程吸引力(无论云滴带电状态如何)的作用下,碰撞过程均会发生相应变化。本文在Tinsley(2000,2001)静电微物理模型的基础上,在模型中引入小颗粒的惯性参量和云滴的重位移参量,采用新的流态模型,将参与碰撞的小颗粒的粒径范围拓展到0.1~10μm。在此基础上,运用导电面方法讨论静电云微物理过程,和原有映射电荷方法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1)在考虑了云滴或粒子上所带电荷在另一方上产生的映射电荷的情况下,在低层云中带电云滴与0.1~3.0μm粒径的带电粒子间的碰撞效率与不带电条件下所得的碰撞效率差异明显,随粒子所带电量的增长,碰撞效率逐步增加。而在高层大气中由于梯度力的作用控制了碰撞过程,因此静电力对碰撞过程的影响较小。粒径大于3.0μm的粒子,随着粒子质量的增加碰撞过程将受粒子自身惯性主导,静电力对这一范围内云滴—粒子的碰撞没有影响。   2)在受静电力主导的粒子粒径范围内,随粒子密度的增大,粒子质量增加,粒子的碰撞效率随粒子的密度增大而减小。   3)映射电荷方法和导电面方法的差异仅在“Greenfield Gap”区域表现的较为显著。在“Greenfield Gap”区域导电面方法获得的粒子碰撞效率显著高于映射电荷方法所得值。随云滴与小颗粒粒径比增大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的差异逐步减小。   通过以上三个模型的模拟得到以下推论:1)与高层云相比较低层云更易受到太阳活动引起的空间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且低空大气对太阳活动的响应具有纬度效应。这与Svensmark等(2000),Kniveton等(2004)统计研究结果吻合。2)火山活动增强了全球电路对太阳活动响应的纬度差异。3)太阳活动—空间环境变化—全球电路—云静电物理过程能使太阳活动成为“小冰期”主要驱动力,太阳活动的强弱变化控制了小冰期的起止。随着太阳活动减弱,极地降雪、云量和赤道雷暴系统产生的总上升电流构成的正反馈系统加速了“小冰期”的变冷过程。对于更长时间尺度的“Milankovich”周期,受太阳常数和太阳辐射全球分布的变化,总上升电流发生相应的调制,通过SGC机制对气候产生一定影响。
其他文献
根据漳州盆地钻孔岩性、沉积相、沉积旋回、14C 和光释光测年等分析,确定了地层划分依据、岩性标志层、不整合面、断层位置及活动时间等,提出了精细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案,建立
随着埃迪卡拉系底界的“金钉子”在澳大利亚南部弗林德斯( Flinders)山脉依诺拉马河剖面(Enorama Creek)努卡利那组(Nuccaleena)盖帽碳酸盐岩底界的确定,埃迪卡拉系工作的重心
本文以板块构造理论、盆山耦合理论、造山带理论为指导,运用构造解析的手段,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地球物理资料解析及前人资料的剖析,重新拟定阿尔金山、东昆仑山的构造事件与地质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各个领域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目前人们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分离和纯化产表面活性剂的菌株以及在石油、环境修复和医药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对于生物表面
2,2’-联萘酚是一个具有光活性的轴手性化合物,近年来,它已成为构筑多种多样的手性化学传感器的基本骨架之一.很多文献报道了近年来众多基于2,2’-联萘酚的荧光化学传感器被
生产矿山的深部及其周围一直是世界矿产勘查的重点区。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莫若古矿区1:25000岩屑地球化学测量成果表明在该区从北至南有三个化探异常区出露,目前在北边两个异常
随着~(137)Cs等散落放射性核素在大气中的本底浓度逐渐降低,~7Be和~(210)pb这两种在大气中自然生成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研究环境物质的输送及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观风山近地面空气中放射性核素观测开始于2001年12月20日,运行两年以来获得100多个样品膜。经过EML和环境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均分样品的同步测量获得了~7Be和~(210)pb的大量数据,经过对比,两个实验
同位素测试技术是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碳同位素分析已经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工具,成熟度分析、原油对比、油源分析等方面都少不了这一内容;过去由于有机物中氢同位
浙闽赣粤地区位于欧亚东部大陆边缘南段,地处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菲律宾板块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关键部位,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发展及其展布明显受其严格控制。华
小壳化石作为寒武纪早期最早出现的具有“带壳”特征的生物化石,其发现及研究在早期后生生物演化及生物分类学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贵州扬子区由于其特殊的地质环境,该地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