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研究——立足心态的探析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心态分析入手,分别考察了宋代累世同居共财的大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的两个主要方面,家长与成员关系和夫妻关系。 第一部分通过整理宋代的家法、家训,认为宋代大家庭中家长的权威有所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处置家庭共有财产的权力也同时增大。因为家长作为礼法规范塑造的社会角色之一,其形象具有普遍性,而且其理想角色与现实角色也存在着很大差距。在大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家长只能算是一个家庭的管理者,他的日常职责主要是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伦理关系,以维持大家庭内部秩序的稳定。从家庭生计来看,家庭的衣食问题也往往弓l起家长的担忧,他们更加注重合理分配家庭中的人力物力。因为在宋代,即使是累世为官的大家庭,也不同于前代的世家大族了,它们没有世袭的地位和永久的俸禄,只能靠全家人的劳动和节俭来维持家用,所以,不管是从大家庭制定家法的目的,还是实际协调家庭内部关系的手段来说,宋代都更加务实了。这也就要求家长能够以身作则,做到公平均一,既要以“礼”规范人的言行,又不能不顾及“情”的因素。若从心态的角度概括大家庭中的家长与成员关系,那么可以说,“克己复礼”是一方面,“缘情制礼”也是相当重要的。 第二部分运用案例、文书、墓志等资料,分析了夫妻关系在宋代大家庭内部关系中所处的劣势地位,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伦理规范与宗族意识的双重作用使然。大家庭对夫妻关系的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规范“为妇”角色的女性家庭成员的言行,通过划分“内”、“外”秩序,减少妇女参与外事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限制妇女与本家的往来强固父系亲属关系,使出嫁的女子脱离父宗,逐渐实现“敬宗收族”的目的。大家庭中家长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包含了父子关系,以及由父子关系扩展出去形成的兄弟、叔侄关系等父系血缘关系,而夫妻关系则往往被认为是破坏父系血缘关系的祸根。实际生活中,大家庭对妇女的防范主要集中在抑制私房财产,限制妇女的经济行为和财产权上。“为妇”的女性成员对家庭财产的支配或所有权,实质上反映了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综合伦理关系与经济关系两个方面,可以得出,在宋代累世同居共财的大家庭中,夫妻关系是维系横向与纵向家庭关系的纽带,处于基础地位。但是,它却并不活跃,总体上看是内隐的。 宋代人对待家庭内部关系的态度和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宗族观念的影响。宗族观念主要强调父系血缘关系,把母亲和妻子的血缘关系排除在外。这使得大家庭协调内部关系的准则不仅要依照礼法规范,更受到父系血缘关系的羁绊。因此,心态分析的方法也不仅是针对某种角色的家庭成员的个别心理活动,更重要的是从理解宋代的礼俗观念出发,透析当时的家庭关系。宋代大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生活实际,并且兼顾了礼法规范与宗族观念,这是宋代不同于前代的主要特征。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现已查阅的档案、文献资料和相关的报刊资料以毛泽东社会调查的身份为切入点,着重对毛泽东社会调查的方式、影响进行系统梳理和比较研究,并对影响毛泽东社会调查的文化
储层渗透率和孔隙度与压力之间的依赖关系严重影响着井的生产动态。本文通过油藏数值模拟和分析生产数据曲线的方法从理论上研究了这个问题。介绍了一个适用于应力敏感储层、
抗战时期贵州经济的发展速度,学界或认为有了一定的发展,或认为有了较大的发展,或认为有了极大的发展,或认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或认为得了空前的发展。事实上,战时贵州经济的
阿曼南部Brown大油田主力油藏产油已超过25年。该油藏包括古生界冰成砂岩,非均质严重,在小于井距范围内,油藏特性变化大。这些油藏特性变化包括混积岩和页岩层(不渗透的),砾
雍正朝河政因未得到学界重视而成为历史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然而雍正朝在康乾时期承前启后,雍正帝整饬河政不但为乾隆治河乃至乾隆盛世打下基础,而且确立了百余年之久的河工制
八旗制度,是满洲早期兵民合一的一种社会组织,是清朝的重要军事支柱。八旗制度因“以旗统人,以旗统兵”的鲜明民族特色而闻名于世,满洲人运用此军事组织制度建立了清朝。明末清初
通过对原始地质资料和揭露围岩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以大斗容耙岩机、大容积箕斗、大直径提升机为主的机械化作业线,采取激光指向、中深孔光面爆破、锚网喷初期支护等技术,运用
我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按照自治区党委提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目标要求,纷纷联系实际,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尤其是到
目前,俄罗斯油田原油储量结构遭到极大破坏,大部分原油成为难采储量。一些学者与生产者密切配合,不断探索新的有效工艺以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和原油开采速度。俄罗斯斯拉夫-梅吉
自佛教传入中国,因种种原因历史上发生多次抑道扬佛或抑佛扬道的历史事件,诸如“三武灭佛”等事件。这也造成了不同时期的僧道之争的局面。道教与佛教不但在宗教理论上存在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