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言意之辩对中国绘画理论的影响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语言问题、言意关系问题在西方二十世纪才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言意之辩却是中国文化思想历史上的一个古老命题。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讨论了言尽意和言不尽意这两个对立命题,而且提出了诸如观物取象、立言以尽象、立象以尽意;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得意忘言、得意忘象,寄象以出意、求道于言意之表;因指见月、见月忽指、到岸舍筏以及只可意会、不可言宣等一系列命题。言意之辩以及中国独特的言意观对于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文艺思想影响深远。本文着重讨论言意之辩以及中国独特的言意观对于中国传统绘画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言意之辩这个命题因为“意”所指称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当“意”指主体所想要表达、传达的意义、思想、精神乃至情感时,言意之辩讨论的是语言、符号以及图象是不是能作为载体有效的传达出主体的思想情感,这是一个语言学、符号学的问题,是讨论语言能否表意以及如何表意的问题;当“意”指称世界的本原如“道”、“无”、“法身”、“真如”等等时,言意之辩讨论的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是关于世界是否可知以及如何知的问题。中国传统的言意论对这两个层面都有涉及,而尤以第二个层面为重,对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影响也更大。中国传统的认知理论既非纯粹的言尽意论——即认为人可以通过语言概念以理性的方式确切的认知和把握世界,亦非纯粹的言不尽意论——即完全的否定人对于世界的认知能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寻言观象、寻象观意、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认知方式,是一种由言而象,由象而意,强调直觉以及主观感悟的认知方式,这种认知方式大别于纯粹的言尽意和言不尽意所代表的主客体二元分立、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外的职业装发展水平的差距,重点调查研究国内职业装市场的现状,分析现代职业装设计的功能性与视觉性,发现两者之间的矛盾并提供正确的思路,力图找到解决的方法,对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作为高技术产品,现代汽车要求轮胎实现行驶安全性与驾驶舒适性的完美结合.要求轮胎符合最高质量标准的目的是适应汽车对轮胎越来越严格的要求.半成品轮胎加工,或者更精确地说
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手段与Internet技术的有机结合,产生了学科教学信息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基于互联网的WebQuest(网络探究)的教学,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学习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文运用环境与人物的研究方法,力求通过王盛烈先生的艺术经历揭示关东画派的萌芽与发展的成功过去及在当代的意义.当然,现阶段"关东画派"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考验,怎样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