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对痒觉的影响及神经机制的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62283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痒是一种引起抓挠或抓挠欲望的不愉快感觉。在许多疾病中,包括皮肤病、甲状腺疾病、艾滋病等,往往伴随着严重的慢性瘙痒症状,给病人带来难以忍受的不适。但是,目前临床上对大部分瘙痒症状缺乏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其中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对痒觉的生理、病理过程并不十分了解。有关瘙痒机制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痒的上行传导通路,关于痒的下行抑制系统的研究非常罕见。对于痒觉下行抑制系统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痒的神经机制,而且可以为治疗难治性瘙痒提供思路和理论基础。大量研究提示,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在痛觉的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有研究提示,PAG可能也参与了痒的下行抑制,但相关的研究很少。本研究采用脑内电刺激及脑内微量药物注射技术、结合动物行为学观察等实验方法,对激活PAG神经元后是否可以抑制痒觉及可能的机制进行初步探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为了探究PAG是否参与痒觉调控,我们使用了脑内电刺激技术,结合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组胺溶液产生抓挠行为的动物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电刺激背侧PAG (dPAG)可以抑制动物的抓挠行为。对照组动物经皮下注射组胺后30分钟内所表现的抓挠次数为114±48次(n=8);实验组动物给予dPAG电刺激,可显著抑制皮下注射组胺所引起的抓挠行为,即30分钟内的抓挠次数为46±8次(n=8),是对照组的40.3%(±6.7)。这个结果说明PAG对痒觉有着调控作用。2.为了进一步分析电刺激dPAG对组胺所引起的抓挠行为抑制作用的神经机制,我们使用了脑内刺激电极及微量注射导管双植入技术,结合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组胺的抓挠模型及动物行为学观察法,探究五羟色胺受体的激活是否参与了痒觉的调控系统。实验先在dPAG内注射五羟色胺受体拮抗剂甲麦角林,在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组胺溶液后,给予dPAG电刺激,观察皮下注射后30分钟内的抓挠次数。结果显示,电刺激组动物的抓挠行为是对照组的39.8%(±8.1,n=6);五羟色胺受体拮抗剂有逆转电刺激所产生的抑制作用的趋势,即该组动物的抓挠次数高于电刺激组,为对照组的65.7%(±14.3,n=6),虽然统计上尚未达到显著。这提示dPAG内的五羟色胺受体有可能参与了PAG内抑制痒觉的调控机制,但仍需要加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本结论。综合以上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中枢神经系统内,PAG参与了痒觉的抑制调控机制;PAG中的五羟色胺受体可能参与了PAG对痒觉的抑制调控。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在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已经日益凸现,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实践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对于高校而言,人力资源同样是一项宝贵而
贵州苗药具有悠久的医药及医疗历史,但在现代开发进程中却由于企业、政府以及市场体制等诸多因素的不健全而制约了苗药产业的发展,导致贵州苗药难以铸成规模化、市场化、集团
改进了乙炔的洗气方法 ,用次氯酸钠 硫酸铜二次洗气可获得良好效果。观察了乙炔与银氨溶液、硝酸银乙醇溶液及硝酸银水溶液反应生成沉淀的外观。对 3种沉淀的组成进行了定性
本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在科技和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为地保护那些濒临消亡的文化遗产。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包装、改造,使其适合现代消费者的口
杂草识别分为图像采集、图像分割、模式识别、后续处理四个阶段,本文以杂草识别中的图像特征和算法为研究对象,结合杂草图像的特点优化图像特征改善算法,从而提高了自然条件下田
随着建筑行业管理的日趋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要求,需要建立新的财务管理体制,同时对会计核算管理流程进行
清代中后期,大约从嘉庆年间一直到20世纪初,以《施公案》、《三侠五义》为代表,通俗小说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合流,新的小说创作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已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一大难题。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活垃
肝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存期的一个重要因素。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都很差,经外科治疗中位生存期多数不到3个月。尤其是肝内胆管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