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粉粒度对烧结基础性能及矿相结构的影响

来源 :华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zd0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随着我国钢铁产量的日益增加,铁矿粉需求量也大大增多,但铁矿粉的种类较为复杂且来源较广,导致其烧结基础性能差异较大。研究铁矿粉的烧结基础性能对优化烧结配矿、改善烧结矿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工艺矿物学的研究方法,利用微型烧结测定仪器和蔡司偏光显微镜等设备,对邯钢现场四种国外铁矿粉(巴西混合粉、PB粉、杨迪粉、南非精粉)特性进行研究,并通过改变铁矿粉粒度,系统研究了铁矿粉粒度对烧结基础性能及矿相结构的影响规律。通过对不同粒度的四种国外铁矿粉烧结基础性能的测定,探究单一铁矿粉的不同粒度对其烧结基础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铁矿粉粒度的减小,其同化性能和液相流动性能等逐渐增强;通过烧结实验研究当四种铁矿粉混合后,再改变其不同粒度:200~40目(0.074~0.42 mm)、40~6目(0.42~3 mm)和>6目(>3 mm)的占比,探究混合铁矿粉粒度组成对其烧结基础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粒级为200~40目(0.074~0.42 mm)铁矿粉含量的增加,其同化性能和液相流动性能等逐渐增强,随着铁矿粉粒级为40~6目(0.42~3 mm)和>6目(>3 mm)含量的增加,其同化性能和液相流动性能等逐渐变差。通过改变铁矿粉粒度占比,实验室自制烧结矿来研究混合铁矿粉粒度组成对其烧结矿矿相结构及冶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细粒级200~40目(0.074~0.42mm)铁矿粉含量由30%逐渐增加到40%、50%时,其矿相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针状铁酸钙含量逐渐增多,熔蚀结构逐渐转变为交织熔蚀结构;当中间粒级40~6目(0.42~3 mm)由40%增加到50%时,交织熔蚀结构逐渐转变为熔蚀结构,针状铁酸钙的含量明显降低,当粗粒级>6目(>3 mm)的含量由30%增加到40%时,交织熔蚀结构逐渐转变为熔蚀结构,且铁酸钙的含量明显降低。混匀铁矿粉中粒度占比不同,其冶金性能也会受到影响,当混合铁矿粉中细粒级200~40目(0.074~0.42 mm)含量占比由30%提升到40%和50%时,整体的平均粒度减小,其低温还原粉化性能和还原性都会增强;当粒级40~6目(0.42~3 mm)和粒级>6目(>3 mm)的含量增加10%时,其低温还原粉化性能和还原性能都将减弱。图25幅;表19个;参69篇。
其他文献
结冰结霜现象常见于自然界和工程领域中,给多种设备的运行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因此需要定期除霜。由于传统的融霜技术均存在一些弊端,因此找到有效的抑霜手段,在结霜初期就能抑制霜晶的生长是很有必要的。目前,磁场对结霜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结论并不统一。针对这一情况,通过微观可视化的实验方法,从液滴冻结、霜晶形态、霜层高度、霜晶质量等多角度探索不同工况下磁场强度对冷表面结霜过程的影响,探究是否存在抑制冷表面结
学位
为评价大型沼气工程项目不同运行模式的优劣,以唐山市某大型沼气工程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的沼气利用和沼渣沼液处理方式设置了六种沼气不同运行处理情景;应用生命周期评价和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对六种情景整个过程的经济与环境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估,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综合性分析,为沼气发酵系统的优化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六种处理情景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别分别是全球变暖潜势
学位
期刊
<正>按照省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安排,6月30日至7月1日,省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第3期读书班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在沈阳召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并进行交流研讨。省委书记郝鹏主持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李乐成,省政协主席周波出席会议。
期刊
铜钢浸铸复合,是在高温下将固态钢基体浸入熔融铜液中保温一段时间后复合在一起的液固复合过程。在浸铸复合进程中,铜/钢界面将发生扩散、熔合、Cu元素与Fe元素的扩散和偏聚析出等复杂的现象,其中,Cu在钢中的扩散和偏聚析出是铜、钢间形成良好冶金结合的关键。纵观铜钢复合材料研究发现,截止到目前,关于铜钢液固复合的界面结合机制、界面特征、Cu、Fe元素在过渡层的存在状态、高温下Cu在钢中的扩散行为等方面还有
学位
钢铁冶金等传统重工业生产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以PM2.5、PM10为主的微细粉尘因其粒径小、表面积大,不易被除尘设备捕集,进而成为灰霾重污染和大气能见度下降的最主要因素。传统的单一除尘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污染物超低排放要求,探索协同处理方式去除微细粉尘方法越来越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以转炉微细粉尘为实验对象,探索化学与湍流协同团聚作用机理及除尘效果。首先采用絮凝和吸
学位
结冰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广泛存在于制冷、热泵和航空航天等领域,但是冷表面的覆冰会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传统的除冰方式又存在诸多弊端,因此探索一种新型的防覆冰方法十分重要。针对超疏水表面制作成本偏高,制作过程繁琐的缺点,提出在一般疏水涂料中分别引入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两种新型纳米颗粒,以简单的喷涂方式,在表面构筑微纳米结构,制备出防冰抑霜性能优良的新型疏水表面。在自然对流条件下,开展了在
学位
工业扬尘作为钢铁等重工业生产的重要污染源,对大气环境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中以PM2.5、PM10为主的微细粉尘颗粒,采用传统的除尘设备去除效率较低,无法满足日益严格的超低排放标准及人们越来越高的环境质量要求,因此,有必要研究高效的工业扬尘处理方法,为改善空气质量及传统重工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研究选择钢铁企业颗粒物污染较严重的转炉炼钢、精炼和烧结工序粉尘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基于云式除尘与
学位
2010年通过对北京市新建城区典型不透水地表径流水样的采集与分析,研究新建城区地表径流水质特征及其N、P输出形态组成,以期为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源区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北京市新建区典型不透水地表屋面和道路地表径流污染初期冲刷效应显著,屋面径流污染负荷的输出主要集中在初期10 mm径流,而道路径流污染负荷的输出主要集中在初期15 mm径流.屋面地表径流TSS、COD、TN、NH4+-N、NO3
期刊
从冶金流程工程学的角度,钢铁生产流程是由原料、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主体工序,以及这些主体工序之间的“界面”构成的。其中在炼铁工序和炼钢工序之间的铁钢界面中,含铁物料在铁钢界面中以高温液态铁水的形式存在,在运行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自发的降温行为,而铁水自身所含的物理热又是后续炼钢工序的重要热收入来源。这就要求铁钢界面应该尽量减少铁水温降,为后续炼钢工作创造更好的冶炼条件。目前大多企业主要还是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