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渴望与反抗手段—论小说《列车正点到达》和《一次出差的终结》中的饮食书写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6372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是儒家对食之趣所做的一个最初表述。吃与喝是人的天性,也是日常生活的基础,它关乎着人的存亡,维系着物种的繁衍。饮食作为个体的日常生活以及人类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已经在历史和社会的演变中酝酿出了其独有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说,饮食的意义不局限于生理活动的层面,即消除饥饿、满足食欲。它还具有仪式性、艺术性、政治性等等。千百年来,文学为饮食的呈现提供了独特的形式,相应地,饮食书写也成为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莫言曾数次谈到他最初的写作动机就是对美食的渴望,格拉斯则将饮食视为最重要的主题,在文学创作中多次运用食物隐喻。文学中的饮食书写充实、丰富了饮食的意义,同时也为饮食意义和功能的解读开启了更多的空间。因此,本论文希望能对文学中的饮食书写给予关注,剥开其日常、平凡、琐碎的外衣,探究这种小叙事的功能以及意义。本论文采用了文化学的观察视角,以饮食这一关键词作为切入点,考察海因里希·伯尔在1949年发表的小说《列车正点到达》,以及他在1966年创作的中篇《一次出差的终结》中的饮食书写的多重内涵。从战争到和平,从匮乏到富足,在伯尔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德国此间的发展和变化,与之同步的还有作者笔下的饮食。在他的文字中,饮食的文学形象同样也经历了一次从物质层面到社会层面的跨越。从这个角度出发,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可以归为以下几点:探讨从饮食视角出发的对于文本的观察是否能够帮助读者对于文本形成更深刻的理解,或者,饮食是否足以成为支撑读者形成一种对于小说的新的认识方式的切入点;以及这两篇文本能否对于饮食在文学中的角色和功能的丰富拓展提供帮助。本论文的出发点是伯尔的美学观,即他的人道主义美学。他的美学思想中流露着对日常这一主题的依恋,比如居住、饮食、衣着、邻里、爱情、婚姻、家庭、友谊、工作、时间、宗教等等。本文从结构上看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列车正点到达》中的饮食主题。这一部分分为四个小节,第一小节从食物以及进食行为的生理性基础出发,指出对于濒死的士兵来说,吃与喝象征着实感,能帮助个体重建自己与生活、现实、以及自己身体之间的关联。第二小节讨论了饮食书写与宗教信仰的关系。小说中与饮食有关的句子渗透出了原始基督教的温情,在这个背景下,吃与喝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用宗教教义来医治战争体验的尝试。第三小节以伯尔提出的“面包的美学”和“可居住的语言”两个观点为出发点,具体分析了作者是如何通过对于面包的描写让小说的语言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从而贯彻他的诗性和人性并行的美学观的。最后一小节的分析落足于由饮食触发的具体的感官体验,也就是嗅觉和味觉。这一部分的分析结合了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对于食物气味和滋味的呈现,从而导向这样一个结论:进食行为或许是身处死亡绝望中的人的既机械又本能,但是也是最自由的一种行为。有关食物的回忆,也就是气味或者滋味,是一种穿越时间的、无法被剥夺的记忆,其他外物诸如权力、生命都可以被剥夺,但是有关气味和滋味的记忆是真正为个人所拥有,任何外物都无权撼动的。本文第二部分探讨了《一次出差的终结》中的饮食主题。该部分根据小说社会批判的不同落脚点,比如对联邦国防军、教会机构、联邦政府、税收政策以及司法公正性等隐匿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矛盾点的批判,以及他对艺术、艺术家的自由,艺术和国家社会关系的思考来组织饮食书写在这些不同方面的参与、或者说饮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本部分同样分为四个小节。第一小节分析了饮食书写中体现出的对于对联邦国防军、教会机构、联邦政府、税收政策的讽刺。第二小节的分析则围绕证人室中众人一起抽烟以及午休期间不同的就餐团体的形成而展开,揭示了这种共餐团体中隐藏着的无政府主义倾向。第三小节则是从饮食的角度出发,追问了司法的公正性问题。最后一节借助了德国行为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有关饮食艺术的理念,分析小说中的饮食是如何通过加入到艺术创作中来,形成一种饮食的艺术,从而获得一种反抗性、颠覆性维度的。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如果说《列车正点到达》中的饮食书写是体现的是乱世中无助绝望的个体的生存渴望的话,那么在《一次出差的终结》中的食物则被移植到了新的框架中。它无害的外表下潜藏着一种公民的反抗意识。同时,在这种有关饮食的日常话语中,我们得以窥见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战后发展时期小人物们的悲剧和命运。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与分析硫酸镁联合孟鲁司特钠在小儿支气管哮喘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内开展,研究的分析对象为这个时间段我院收治的80例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患儿,将其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对照组患儿接受的是单纯硫酸镁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的是硫酸镁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患儿的数值结果为97.5%,对照组患儿的数值结果为77.5%,前者的结果
期刊
本文阐述了某县一起追尾油罐车导致车辆侧翻泄漏事故处置经过,分析了事故疏散难度大、处置难度大、危险系数大等3个特点,总结了处置过程中协同配合到位、初战控制得当、技术保障有力、科学合理部署等4个方面优势以及信息报送不到位、管理保障不到位、个人防护不到位等3个方面短板,并从加强槽车事故处置的全过程侦察、加强槽车事故处置的全领域协同、加强槽车事故处置的全时段训练等3个层面复盘改进措施。
会议
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等重大体育赛事成功举办,体育在展现我国综合国力、传播信息与文化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手段,体育赛事发布会为各国媒体、观众提供了了解赛事的一扇窗口,促进体育文化交流与传播,在此背景下,口译在这些赛事发布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比利时语用学家Jef 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为指导,选取了2017-2019赛季国际滑联举办的花样滑冰世界
学位
多丽丝·莱辛76岁时创作的小说《又来了,爱情》描绘了 65岁的女主人公萨拉·德拉姆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的爱情经历。尽管大部分批评认为萨拉最终未能打破社会约束的壁垒,满足自身对爱情的渴望,但本文认为她行为中展现出的主体性不容忽视。在小说中,萨拉的行为具有两种看似矛盾的趋向,即她既顺从社会对老年人的期待,同时又反抗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按照谢丽尔·拉斯的年龄操演理论,年龄并非客观的生物学属性,而是通
学位
本文基于课后的一次模拟中英交替传译自主练习。练习的材料取自2021年3月19日至22日于线上举办的“2021牛津中国论坛”,包括“文化板块”、“内卷研讨会”、“饭圈研讨会”和“青年与国际事务板块”四个部分。该材料涉及话题多样,专业术语较多,讲者语言风格迥异,具有挑战性。本文运用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作为理论框架,对本次口译练习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将交传过程分为理解和重组两个阶段。在理解
学位
出于推广汉语语言、传播中华文化、发展对外友好关系等需要,我国自2004年起实施孔子学院项目。在过去近20年中,孔子学院在海外飞速发展,截至2019年,全球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总数已逾千所,遍布五大洲162个国家。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对孔子学院展开大量研究,其关注重心逐渐从文化传播、文化外交等软实力视角转换至对外贸易、投资等经济学视角。但是,现有研究多以货物贸易、对外直接投资、跨境并购为对象,尚未有研究
学位
提出一种结构紧凑的分立路径Nd:YAGInnoslab激光放大器。种子光源是采用Nd:YVO4晶体作为增益介质的电光调Q激光振荡器,输出平均功率2.7 W的种子光注入到Innoslab激光放大器中进行放大。当激光的输出重复频率为2 kHz时,最高放大激光功率达到13 W,脉冲宽度约为15.5 ns,此时光光转换效率达到14.6%。实验测得光束质量因子在x和y方向上分别为1.7和1.5。基于分立路径
期刊
长篇小说《死之棘》是日本第二战后派作家岛尾敏雄的代表作,讲述了战后日本一对平凡夫妻的生活由于妻子突发的心因性精神障碍逐渐走向穷途末路,最终丈夫陪同疯癫的妻子共同住院接受治疗的故事。本论文将以《死之棘》作为研究对象,深入考察其中重点描绘的密闭空间中病态的夫妻关系。本论文由五部分构成。绪论部分阐明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尽管以《死之棘》为代表的岛尾文学目前在中国学界尚未引起广泛关注,但在日本学界颇受重视
学位
新语、流行语作为各个时代的特定产物,能够迅速且真实地反映社会环境的变化。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新语、流行语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整体,可以视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研究材料之一。基于新语、流行语的这个特点,本文考察了 2010年至2019年汉日新语、流行语中指称男性和女性的词汇(以下称:性别表达)。本研究融合词汇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视角,采用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 10年间汉日语中新出现的性别表达及其主要
学位
中国提出并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让世界意识到人类和地球命运与共,在面对浩瀚星空和宇宙时,这种意识更加强烈,大众对宇宙和天文学的探索欲也因此不断增加。研究如何译好宇宙学和天文学领域的科普书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该领域的译者提供参考和帮助,进一步丰富此领域研究,推动科普知识的中外交流,满足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本报告以乔·马钱特(Jo Marchant)所著科普读物《人类宇宙:文明与星辰》为翻译文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