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 直径≤1cm周围型微小肺癌以早期腺癌为主。其中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in situ,AIS)和微浸润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预后较好,术后5年生存率可接近100%,通常划分为非侵袭性腺癌。而与之对应的侵袭性腺癌预后相对较差。因此,早期肺癌的诊断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早期肺癌无明显症状,CT薄层扫描(thin-section computed tomography,TSCT)能够提高早期肺癌的检出率。然而,由于直径≤1cm周围型微小肺癌体积很小,恶性征象微弱,单纯TSCT仍难以满足诊断要求。多平面重建(multi-planereconstruction,MPR)及容积再现重建(Volume rendering,VR)是两种CT扫描后处理技术。MPR能够从任意截面全面表现病灶的形态及内部结构特征。VR可任意旋转角度,在三维空间上直观、全面地展现病灶的表面特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二者联合应用克服了单纯TSCT诊断的部分缺陷,可优势互补,提高对直径≤1cm周围型微小肺癌的诊断能力。 在本研究中,通过回顾性分析直径≤1cm周围型肺结节患者的TSCT及MPR联合VR图像,评估MPR联合VR重建对直径≤1cm周围型微小肺癌的诊断价值并探寻其病理学基础及最佳诊断方法,以期为肺癌的早期发现提供一种新的策略,并为肺癌患者与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方法: 本课题运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190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直径≤1cm周围型肺结节中的恶性病灶在TSCT及MPR联合VR重建上的危险因素,并寻找其病理学基础。同时,绘制两种诊断方法相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通过比较二者的曲线下面积以评价其诊断直径≤1cm周围型微小肺癌的效能并找到最佳诊断方法。本研究中,三位观察者分别运用TSCT及MPR联合VR重建对60例直径≤1cm周围型肺结节病灶进行术前诊断。通过计算各观察者运用两种诊断方法诊断的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阳性似然比以及约登指数进一步比较二者的诊断效能。同时,通过各观察者之间及与金标准之间的Kappa一致性检验评估这两种方法诊断直径≤1cm周围型微小肺癌的一致性。 本研究将166例直径≤1cm微小肺腺癌分为“非侵袭性”(原位腺癌和微浸润腺癌)和“侵袭性”(浸润性腺癌)两组,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早期侵袭性腺癌在MPR联合VR图像上的危险因素,并寻找其病理学基础。 结果: 本研究发现MPR联合VR重建对直径≤1 cm周围型肺结节的分叶征、毛刺征、血管征、棘突征以及胸膜牵拉征的识别能力高于TSCT。在TSCT中,毛刺征和血管征是肺癌的危险因素,实性结节为排除性因素;在MPR联合VR重建图像上除上述征象外,纯磨玻璃影(ground-glass opacity,GGO)及分叶征亦是肺癌的危险因素。分叶征及毛刺征是肿瘤无序性生长的表现,而血管征的出现表明肿瘤生长与血管关系密切。 TSCT及MPR联合VR重建诊断直径≤1cm周围型微小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2和0.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7)。以MPR联合VR重建图像上出现相应四种危险因素中的至少两种为标准,诊断直径≤1cm周围型微小肺癌的敏感度为0.857,特异度为0.773,准确度为0.847,Youden指数为0.630。本研究通过诊断试验证实不同观察者运用MPR联合VR重建诊断直径≤1 cm周围型微小肺癌的一致性较好。 本研究还发现在直径≤1 cm周围型微小肺腺癌中,侵袭性腺癌MPR联合VR重建图像上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以及胸膜牵拉征出现的比例较非侵袭性腺癌更高。非侵袭性腺癌的实性面积比例多≤0.25,而侵袭性腺癌的实性面积比例往往>0.75。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我们发现肿瘤实性面积比例>0.75是侵袭性的危险因素,实性面积比例≤0.25是侵袭性的保护因素。实性面积的病理基础为浸润性生长结构、淋巴细胞聚集、异常增殖的梭形细胞、血管、纤维组织以及碳末沉积等。 结论: 本研究表明MPR联合MR重建可作为诊断直径≤1cm周围型微小肺癌的一种良好方法,其准确度及一致性较好,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该方法不仅适用于直径≤1cm周围型微小肺癌的术前诊断,还可用于早期侵袭性与非侵袭性腺癌的鉴别诊断。该方法的应用有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并为肺癌患者与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MPR联合VR重建对直径≤1cm周围型微小肺癌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