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呈现与意义建构——基于《人民日报》、《纽约时报》乌克兰事件报道的话语分析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ky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政治冲突是媒体的永恒话题,而媒体针对国际事务所进行的报道和评论,是本国媒体树立国家形象、参与全球议题、构建对外传播话语场域的重要方式。  本文针对乌克兰事件,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探讨针对同一主题时,具有不同意识形态和专业理念背景的媒体,怎样呈现和阐述政治冲突议题,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又如何进行话语表达和意义建构。  本文梳理了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以梵·迪克的话语分析理论确定本文的分析框架;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的相关报道为例,进一步探讨新闻作为公共话语的意义互动和现实建构功能,这一部分作为案例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探索以下几个问题来完成研究目的:1、在乌克兰事件中,《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的相关报道具有怎样的文本特征;2、媒体如何呈现乌克兰事件,并通过哪些话语方式实现意识形态的传递;最后结合社会的现实语境和文本话语间的意义互动,本文分析了两报的新闻报道采用的话语策略,及其在现实中又如何实现话语意义。  本研究的重点在于从话语的角度对《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展开分析,并通过话语的对比总结东西方媒体在意义建构方面的差异,《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多呈现平衡报道的倾向,与国家的外交策略相配合,兼顾各方的表态和发声,而《纽约时报》从基本事件报道、因果联系、国际关系、普世价值等角度入手,报道所呈现的新闻画面与报道策略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以文本的意义传达影响受众的认知和理解。  在国际新闻报道过程中,意义的呈现和竞争无处不在。在全球化、开放性的话语竞争场域,在对国际国内的新闻报道进行阅读、分析、研究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抱持更为积极的对话态度,以思辨的视角体察和认知新闻话语。
其他文献
期刊
布鲁塞尔是比利时的首都,地处欧洲的中心地带,是欧洲历史悠久的贸易重镇,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
期刊
期刊
分析装载机牵引力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适合于装载机动力传递要求的静液-机械无级变速传动方案。分别针对低转速、大转矩的铲掘和起步工况,高转速、低负荷的转场工
跨文化传播1是跨学科知识交叉融汇的产物。本论文以跨文化传播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情境为切入点,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详细探讨了外教在中国课堂上跨文化交流情况,分析了不同文化
期刊
本文对公共关系控制论在缓解交通堵塞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本研究针对长久以来困扰北京的堵车问题,从公共关系控制论的视角进行了分析与判断,挖掘出了一些看似与堵车无关但实际
中国电视行业从其在中国诞生的那一刻起,经历了以宣传属性为主导的第一阶段,以创作者艺术作品属性为主导的第二阶段,慢慢进入了现在以文化商品占主导地位的第三阶段,目前这个阶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