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的微米/纳米结构药物控释体系:制备、表征及体内外评价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oxf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可降解聚合物微球在药物控释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真正用于临床的微球制剂并不多。这类控释体系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如疏水性小分子药物的结晶和暴释以及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易失活变性等关键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探索基于不同组成的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微米(微球)及纳米结构(电纺纳米纤维膜)的药物控释体系,并进行了体内外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选用可降解聚合物材料聚(ε—己内酯)(PCL),聚乳酸(PLA)及其嵌段共聚物P(LA-b-CL),采用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一系列载布洛芬的微球制剂。经过对工艺参数的优化设计,PLA和P(LA-b-CL)微球可达到~80%的药物包埋率和40~50μm的平均粒径,而PCL微球的包埋率很低(<30%)。通过DSC、SEM和POM表征了药物在三种微球中分布状态,并表现出具有相应不同的体外释放行为。PLA及其共聚物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通过在PLA中引入CL链段可适当调节布洛芬的释放速度以满足不同的要求。 2.分别以聚(丙交酯—共—乙交酯)(PLGA,80/20)、P(LA-b-CL)(21.3%和51.9%的CL含量)为载体材料,采用O/W乳化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了疏水性大分子多肽药物环孢素A(CyA)的微球制剂。所得微球平均粒径~35μm,药物包埋率超过96%。DSC和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CyA均匀分散于所有微球中。体外释放实验显示药物释放速度按照P(LA-b-CL)(48.1/51.9)、P(LA-b-CL)(78.7/21.3)、PLGA(80/20)的顺序下降。而且共聚物微球在释放初期表现了更显著的暴释程度。体内释放与体外释放结果具有很好的相关性,P(LA-b-CL)微球在给药后两天具有比PLGA微球更高的CyA血药浓度,之后以恒定的浓度维持了更长时间。鉴于环孢素A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很窄的治疗窗和剂量依赖的免疫反应,这些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PLGA微球,P(LA-b-CL)微球能更好地改善CyA的体内药物利用度并减小毒副作用,从而能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 3.采用改进的W/O1/O2方法,成功地将亲水性的碱性多肽α-神经毒素(α-CT)包裹在PLGA(50/50)微球中。采用乙腈和二氯甲烷(DMC)的混合溶剂溶解聚合物,选择液体石蜡作为外油相。溶剂挥发和溶剂萃取同时进行使微球固化。所得PLGA微球
其他文献
<正>"假鸡蛋"新闻在近几年可谓层出不穷,但综观这些报道,总是无法给假鸡蛋勾勒出一个清晰统一的轮廓。尽管手把手教你如何制作假鸡蛋的资料在网上一搜就是一大把,但实际操作
介绍了陶瓷纤维在使用时,加热过程和炉内存在不同气氛中微观组织变化及宏观组织呈现的形态,分析出了陶瓷纤维老化、断径、粉化和损坏机理。从而对于陶瓷纤维的应用环境和使用温
目的:寻找天花粉类药材快捷准确的分子鉴别方法。方法:在天花粉ITS保守区域设计3个20mer左右单引物,对19批天花粉商品及其9种伪品进行PCR扩增。结果:引物TkS1-64得到天花粉及其伪
自主创新是中国政府的国家战略,政府采购被视为落实这一战略的重要手段。从经济学上分析,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自主创新需要政府扶持;而政府采购以其独特的内在效应,成为支持自主创
从OFD文档的安全需求出发,针对防扩散、防篡改、防抵赖、权限控制等安全需求,分析包含加解密、数字签名、电子签章、手写签批、打印控制、敏感信息遮蔽、DRM可控分发等技术的
贫与病往往是一对孪生体,在我国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大约占1/3甚至更多。农村的贫困户无力支付医疗费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为缓解农村特困居民患重大疾病的医疗困难,保障
2012年1月6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增值税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号),该公告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也是目前对销售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Lakoff& Johnson (1980)的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将隐喻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其概念隐喻理论经历了多年的验证修补已成为近年来隐喻研究的理论基石。本文基于概念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