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斯特曼规范论视角下的记者招待会交替传译研究——以《国新办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为例

来源 :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dskvsaklfd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规范论旨在通过描述性研究来揭示翻译普遍法则,以指导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它不仅制约着翻译活动的过程,也影响对翻译作品的理解与评价。翻译规范论的代表人物有Toury,Hermans和Chesterman。在Toury和Hermans翻译规范论的基础上,Chesterman建立了自己的翻译规范论。他将不同时期的各种翻译理论纳入到一个宏观框架下,在这一框架下,各种翻译理论与思想都是翻译文化因子,所有这些因子构成一个庞大的因子库,它们之间虽互相竞争但并不排斥。一旦某种因子在某段时期占据主导地位并为公众所接受,即变成规范。在Chesterman的翻译规范论框架下,许多翻译现象得到了合理解释。早期的翻译规范理论主要侧重于笔译、文学作品翻译研究。1989年, Shlesinger首次将规范论应用于口译研究。继她之后,一些外国翻译理论家也尝试从规范论角度对口译现象进行研究。这些研究理论与实践并重,包括:对将规范论引入口译研究的潜在可能或可行性,对口译进行规范性的陈述等。  本文侧重于口译的实证研究,即将Chesterman的翻译规范论应用于口译效果评论。作者以国新办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为研究案例,采用EXCEL与SPSS软件作为辅助研究工具。通过将该案例放在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的框架下,作者探讨 Chesterman提出的几种规范在口译案例中是否存在,以及用规范论能否解释口译中的各种现象。在实证研究中两组受试人员被分别要求对译员的口译行为以及/或者口译效果进行评价。然后作者对比两组人员的评价结果,发现第一组受试人员对过程研究的内容以及效果评价有争议,而第二组受试人员的评价结果趋于一致。通过采用Chesterman的规范论对此现象进行分析,作者认为,对于过程研究中的分歧态度是因为规范的多样性、不稳定性所致,对效果评价中的不同是由于不同研究对象的期待规范不同。作者还论证了切斯特曼提出的四种基本规范在口译过程及口译研究中确实存在。通过实证研究,作者得出结论:切斯特曼的规范论是宽容、动态的概念。国新办记者招待会上的交替口译是规范制约的行为,这些规范通过对译员使用的口译策略或口译产品的分析所得到。规范不仅适用于交替口译研究,也适用于口译的每个阶段,因此体现在口译产品的各个方面。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往往有意识或无意识遵守相关规范以达到理想效果。运用翻译规范论能帮助我们客观、全面地评价口译过程与口译产品。翻译规范论也使我们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论去解决在探索翻译普遍法则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其他文献
身份是社会语言学、语言学、社会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范畴,从社会因素的角度将身份与语言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身份的研究历史悠久,早在17世纪末就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期刊
路易斯·厄德里克是最多产、最有成就且最有声望的美国当代印第安女作家之一。《圆屋》是厄德里克的第14部小说,于2012年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与《鸽灾》和《拉罗斯》被美国评论
This paper represents a serious two female writer of the1990s novel byfocusing on jinyeomgwa Critically father and daughter takes on epic. Meaning inliterature
学位
林芙美子(1903年-1951年)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有名的女性作家。林芙美子活跃于昭和初期,1930年,凭借自传体小说《放浪记》进入日本文坛。《放浪记》是林芙美子以大正12年到昭
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是当代美国小说家中的佼佼者,她独特的美中双重身份和背景使她能站在西方中心和东方边缘地带,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对东方的真正了解。她不仅善于描写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