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烨电影的后现代艺术表达风格研究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ung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与社会文化思想趋势,它自现代主义思潮中发生,却又对其进行解构与颠覆,后现代主义具有多元化、不确定性、平面化、解构中心、消解宏大叙事等基本特征。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西方社会逐渐步入快速发展的后工业时代,经济基础的繁荣稳定带动了先进思想的发生发展,于是后现代主义思潮迅速崛起,并正式出现于历史舞台之上。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后现代主义思潮进入了对外开放的大门,拓展了国内学者在文学、美学与电影领域的探索。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使电影逐渐走下神坛,由高雅艺术转变为消费品,受众对于消费文化以及消解深度思想的诉求也甚嚣尘上,由此催生了第六代影人在影坛上的亮相。第六代导演的审美倾向与电影创作风格受到后现代主义潜移默化的影响,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鲜明地呈现于他们的电影作品中,娄烨作为第六代导演中具有突出风格的一员,个人艺术品格的形成同样与后现代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他摒弃宏大叙事,将视点聚焦于个体小人物的生存命运,同时用突破传统的视听手法与叙事结构等来呐喊出后现代的艺术宣言。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对象为娄烨的电影作品,将其置于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之下,从其作品的影音呈现、表现手法、美学显现等几方面深入具体地分析其中蕴含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同时归纳娄烨具有后现代元素的电影作品的艺术价值,总结其作品对当代电影的启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相关电影理论,也对后现代主义在电影领域的探索与实践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论文正文共分为五大部分,以娄烨的九部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后现代主义为中心理论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论文第一章系统梳理了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综合多方观点总结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阐明了后现代主义与电影艺术的联系以及后现代电影的概念与发展历程,分析了在后现代主义影响下中国电影的创作情况,最后介绍了娄烨的电影作品以及对电影中的后现代元素进行概述。第二章将娄烨电影的视听语言置于后现代语境下进行研究,分析其作品中的镜头语言、灯光色彩、声音表现以及人物群像是如何突破传统、解构权威,从而呈现出浓郁的后现代主义色彩,镜头语言从手持镜头与长镜头两部分进行分析;灯光色彩部分分析其电影作品色彩基调及明暗对比;声音表现包括人声与音乐两部分;人物群像分为叛逆的、困惑的、另类的及弱势的四种类别。第三章分析娄烨作品中解构性的叙事手法,包括叙事时间的碎片化、叙事结构的颠覆性以及对宏大主题的消解。第四章探究娄烨电影作品中反理性的美学显现,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规训与反抗的身体表现;性话语的直白书写;“异质空间”的边缘描摹;自我拯救的生存美学。第五章分析了娄烨电影后现代的艺术价值及对当代电影的启示,艺术价值包括个体书写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实验语言的权威消解,而启示则包括艺术应与市场保持平衡、艺术应与国际主动接轨两部分。
其他文献
人口社会学是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及创新意识。本文基于创新性参与式的教育理念,将科研项目引入人
在"电器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分析与优化电器开关的关键部件,解决实际开关的电场集中与温度场集中问题;并以在三工位灭弧室和固封极柱为例,分析ANSYS
干部异地交流是我国干部人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重要举措。干部异地交流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具有提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
党建政策是如何被执行的?如何解释地方政府的党建政策执行差异?本文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例来讨论党建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以动员式治理理论、多任务委托代理理
本文以企业财务管理为研究视角,针对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发展展开分析讨论。期待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抛砖引玉。
1979年Bonnard等[1] 发现激活的T淋巴细胞均能吸收白介素 2 (IL 2 ) ,从而提出IL 2受体 (IL 2R)的假设 ;1981年Robb等[2 ] 用同位素标记重组IL 2证实了IL 2R的存在 ,不久Uchiyama[3 ] 成功制备了抗人IL 2的单克
不夸张地说,我感觉到这倒是我对知识分子日常生活奇迹性的发现。知识分子生活好像时刻处于一种“正反合”的状态,各种话语完全搅和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就是剪断了也还理不清
<正>所谓"白纸黑字",强调的就是在纸张上能够长期留下的字迹内容。然而,当前已发生的数起案件,颠覆了人们对于"白底黑字"的传统观念。这些案件中,不法分子均使用了一种名为自
期刊
适应新形势 发展机械化20世纪80年代初,于会怀在农村务农。当他看到乡亲们年复一年地沿用传统耕作方式劳作,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低下时,就立志做一个农机户,依靠先进的农业机械,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