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日本的文化建构与传播——在编者与读者的视野中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探讨梁启超在日本面对和解读各国文明文化的过程,并进而分析梁启超重新建构和传播的新型文化。笔者注意到梁启超面对明治思潮和中国文化时,他本身就有一些很难理解和调和的地方,而在横滨编撰《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的过程,也是其寻求答案的过程。借助和依托在日本办报这一经验,梁启超试图重新建构自己的文化观。即如何为“新民”读者重新建构和传播“文化”。   第一章,主要讨论康有为和梁启超亡命日本时,日本媒体如何对待他们,而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其中又怎么建立他们的活动据点。日本主要媒体借用明治维新描述康梁,可因为《九州日报》记者直接参与康梁的亡命,所以他们用很慎重的笔调给读者报道康梁的足迹。其实康有为和梁启超赴日之前,他们的同人已在神户创办杂志,借汉学家的协助介绍国外信息,以推动变法活动。第二章和第三章关注梁启超的编撰活动。康有为和梁启超对媒体的重视,在梁启超这里有了更为具体的表现。其中《太阳》杂志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康梁的同人何树龄在澳门编撰《知新报》时,已经跟《太阳》杂志建立联系。此后,梁启超赴日,双方的交流更为具体而紧密。第四章讨论梁启超怎么解读明治思潮,建构新民文化。梁启超向来很关注“幕末志士”。梁启超在日本面对当时明治社会充斥的武士道、日本魂,就联想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武侠以及宋明遗民。梁启超将烟士披里纯、阳明学、儒学融合在一起,作为新民所需要的文化而展示。第五章的主题也与第四章有联系,讨论梁启超对死生观的关注以及梁启超与“宗教”的关系。尽管认为佛教对于群治颇有益处,但梁启超对宗教还是抱有强烈的警惕之感,所以一直不谈“无我”。虽其后借助心理学的后盾谈及“无我”问题,但梁最重视的仍是个人的信仰。同时逐渐注意到中国民间文化的存在,即梁启超认为民间信仰是无法用“宗教”概括的,这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值得关注。   第六章着重于梁启超对留日学生的关心。留日学生是梁启超的重要读者,梁启超不仅编辑日语课本,还在杂志上讨论留学问题,即梁启超与留日学生共有不少问题,互相给予启发。留学生创办杂志,以逐渐建立自己的言论之地。本文以各章节的探讨,展现出梁启超在日本时期,针对新民读者所进行的文化解读和建构以及传播。
其他文献
本文是对《中国新文学大系》编纂历史的研究。论文将历史回溯到1935年,分析《大系》出版前后同时遭遇政治干扰、商业操作和文学追求的史实,展现多方角力最终形成鼎足之势,使得《
学位
《文章正宗》是南宋大儒真德秀所编的一部诗文选集,收录《左传》、《国语》以下至唐末之作,体例包括辞命、议论、叙事、诗赋。   研究《文章正宗》的成书、版本、选编宗旨
学位
亲情是人类所有感情的基础,是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前提.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处处洋溢着温暖柔美的亲情,让我们感到无比温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亲情教育,是培养小学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林译小说文体。虽然近年来,学界对林译小说有所关注,但对林译小说文体的专题研究寥寥无几。林译小说文体的厘清是正确认识及合理评价林译小说的前提,如此才可避
约翰·福尔斯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文坛上具有创新意义的小说家,其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是兼有传统小说的故事性和后现代的创新手法的经典之作。本文拟从元小说理论入手,结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三姑六婆作为一种社会中下层妇女阶层,一直缺少被关注的眼光。但这一群体形象事实上也是沿着历史的长河在发展,随着中国小说的日益成熟而不断壮大。在“三言”“二拍”这两部
学位
本文主要对清代苏诗注家王文诰及其《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展开研究。通过研究力图阐明王文诰在苏诗注释和编年方面的成绩与特点,同时就王文诰的《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与冯
19世纪初,大批西方传教士们怀着“去东方收获灵魂”的目的来到中国,希望在中土传播耶稣基督的福音,把华夏子孙划归到上帝子民的队伍中去。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越来越多的传教
学位
徐訏在小说中习惯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来叙述故事,叙述人“我”总以特定的身份参与到故事中去,借助“我”的感觉和意识去传达一切,使叙述人的情感和思维带上了角色感。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