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如何使课堂走向生活”的一种探索,选取了冀南土织布和中专学前教育手工课堂作为切入点。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长期受专业美术教育的影响,教学上偏重技能训练,课程目标没有明确定位。在我国全面进行了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手工课程改革也有了明确的精神指向。特别强调手工课程要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相联系,提出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方针。地方和学校都有课程决策权,这就为土织布工艺融入手工课程提供了政策支持。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需要鲜活的内容,土织布工艺恰巧具备这样的特点,它淳朴的个性,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铸造身心健康、进而培养学生想像力、创造力的理想载体。同时土织布工艺也面临失传的窘境,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堂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一缺憾,对土织布工艺的传承是根本的、大面积的。本研究的范围界定在河北省南部,包括邯郸市、邢台市以及衡水市、石家庄市、保定市的北部,这一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文化观念存在更多的相似点。首先进行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深入到尚存土织布生产的村庄去,对土织布工艺进行实地观察、拍照、讨教,掌握土织布工艺的特点细节等;然后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了解冀南一带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堂的现状和对土织布工艺的利用现状,从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和经验;最后根据自己的研究心得,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在研究中,笔者采取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等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对冀南一带四所中专学校的100名学生和12名美术教师进行了调查访谈,分析研究共性的规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利用土织布工艺并如何转化为课材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总结出开发与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5条原则,即适应性原则、体验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然后提出3种模式,即美术教学渗透模式、介入校本美术课程模式、综合实践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最后,总结出利用土织布工艺进行教学的一般步骤,通过这些步骤,最终把土织布工艺融入手工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