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景德镇与德化瓷塑造像比较研究

来源 :景德镇陶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w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是瓷塑造像发展的黄金时期。景德镇、德化两地都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瓷业产区,都对中国陶瓷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两地之间的交流历史久远,两地的瓷塑造像在技艺和风格上既有共通之处又各具特色。明代德化白瓷兴盛,以其胎质洁白、格调高雅区别于以景德镇为代表的彩绘瓷,而异军突起、独具特色。明代景德镇作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在青花、五彩、颜色釉等彩瓷方面不断创新,引领制瓷业向彩绘方向发展。关于景德镇、德化两地瓷塑造像的研究,以往学界已有论述,但大多为只涉及景德镇或只涉及德化的单方面研究,对两者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着笼统性和模糊性的倾向,缺乏对两地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论证。本文以两地瓷塑造像的特征为重点,对两地进行区域间的对比研究。为使研究尽可能全面,同时以文献研究和博物馆参观为依据,对两地明代有代表性的瓷塑造像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从中发现两地瓷塑造像风格的异同,逐步形成对两地关系的认识。全文分五个章节进行论证:第一章,阐述瓷塑造像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景德镇、德化两地的瓷塑造像概述,以便进入主题。第二章,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民俗特征等方面分析景德镇、德化两地的瓷塑造像产生异同的背景原因。第三章,结合相关的代表作品,从制瓷工艺、选题题材、造型特征、装饰技法等方面对明代两地的瓷塑造像进行横向对比,以期对景德镇、德化两地的瓷塑造像有一个全面的明确的认识。第四章,从造型、线条、色彩和材质四个方面分析两地瓷塑造像的审美意蕴。第五章,总结全文。从整篇文章的研究分析得知,明代以何朝宗为代表的德化白瓷造像所形成的范式,不仅影响德化本地的瓷塑风格,对景德镇的造像风格也有影响。同时,景德镇的青花、五彩等彩塑造像也深深影响了德化,成为德化在清代大量生产的主流瓷器。
其他文献
高校媒体新闻不仅具有一般新闻的价值要素,同时具有宣传价值、文化价值、品牌价值。本文从价值层面揭示高校媒体新闻有其自身的价值。在认识高校媒体独特新闻的价值基础上,文章
目的1.分析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探讨其在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2.通过动态监测烧伤脓毒症患者血清PCT水平的变化,探讨PCT与PCT清
丁福保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他不仅在近代医药科学方面具有学术成就,而且在介绍和推广中国近代营养卫生科学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在丁福保的译著中,中国人的近代卫生
1引言氧气是维持生命必需的重要物质,正常人呼吸氧来源于空气。空气为混合气体,氧含量占20.93%,在标准大气压(760 mmHg或101.3 kPa)下,利用混合气体分压定律(又称道尔顿分压定律
摘要:多媒体集声音、图画、文字、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图片直观、音像逼真、动静结合、形象生动、跨越时空的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能很好地唤醒学生的各种内在情感,从而使课堂精彩纷呈。  关键词: 多媒体 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 情感共鸣 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多媒体集声音、图画、文字、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图片直观、音像逼真、动静结合、形象生动、跨越时空的特点。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际,温家宝总理踏上了访欧的“信心之旅”。类似这样的领导出访,媒体作作程序性报道,以外交辞令般的新闻语言完成采访任务自然不是难事,但综观此次温总理访欧报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受众对经济新闻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经济新闻已成为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有报道称,在全球竞争激烈的今天,经济类报道水平已成为媒体品位
【摘要】书法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不仅能培养学生审美观念,还能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将书法教育既与常规教学紧密结合,又渗透于学校文化建设、发展愿景,会将书法艺术发扬光大,而师生的书法品味也会极大提高。希望借书法教育这一平台,让书法教育引领学校的文化建设,不断优化校园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素质不断提高,引领学校走内涵、特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书法教育 传统文化 学生素质发展 写字引领课  
【正】护理工作必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向而扩展自己的服务范围,这已经被护理界所认识,但如何走向社会,走向家庭,如何在家庭进行自我康复护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我们曾对一
摘要:高中历史教科书将纵横交错的历史篇章予以编排整理,提供学校教育的依据和高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如何将高中历史学科成为学生看清历史、懂得历史的指路明灯,不单单靠历史教材的详略编辑,还要靠学校老师深入研究良好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质量,方可将历史的讲授课堂生机盎然,活力无限。本文从教学的角度,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课堂,抓住历史主题核心,把握住历史发展的精髓所在,引导高中学生走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