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马克思提出拜物教理论以来,拜物教理论便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切入口。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继承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的同时,运用了不同于马克思的分析手法,即以精神分析学的视角看待拜物教问题。但学者更多的是探讨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拜物教理论或者梳理某个人物关于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可以说,学界缺少从整体视角分析当今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基于此,本文以精神分析学作为依托研究拜物教的内在运转机制,揭示拜物教自身存在的秘密,探讨当今拜物教呈现出来的新特质。在拜物教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拜物教从社会分析走向了精神分析的研究方式。一方面,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考察社会运行机制,但马克思缺少对拜物教自身秘密的解读。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抽象成为统治,其抽象表现为交换方式支配经济运行,但如今的抽象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运用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学便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经济结构和主体结构关系问题的桥梁。精神分析学不仅是关注个体的心理学,而且是面向社会的理论。以精神分析学作为拜物教理论的研究方式,是批判性地汲取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资源。由此,“回到弗洛伊德”的理论精髓是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的可能性路径。在“回到弗洛伊德”的过程中,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受到消费社会和拉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形成了以恋物为研究视域,以无意识为理论逻辑的阐释框架。基于这一理论路径,当今拜物教的基本样态表现为幻象的沉迷。在精神分析学的语境中,其一,能指的逻辑使得符号差异化,形成了具有象征符号的物;其二,凝视的机制制造出幻象的场域,使得人们在拜物教的幻象世界中无法自拔。商品的符号化与商品的景观化共同制造出幻象的世界。幻象的世界不仅支撑社会现实,而且掩盖社会现实的不一致性。欲望成为推动人们进入拜物教的幻象世界的原因。为了激发拜物教的欲望,资本主义社会制造出超越自然需要且满足资产阶级利益的历史需要。但是,“欲望是他者的欲望”,人们在欲望的推动下将永远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可见,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的隐性线索是意识形态的规训过程。当今的拜物教作为社会现实表征人们认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这是无意识运作的结果。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中,无意识是象征结构的场域。基于象征结构,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形成了两条路径:以“消解”的方式走向象征交换和以“直面”的方式穿越幻象,两条路径体现出象征结构的强制性和背后的空无状态。由此,突破象征结构成为摆脱拜物教内在束缚的主要途径。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理论补充和发展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它探讨拜物教自身的秘密,聚焦内在性的关注;它基于消费社会的生存状态,开拓了对群体的研究;它透视到作为社会现实的拜物教,试图找到摆脱拜物教的内在束缚的道路。总之,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为拜物教批判开启了新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