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治疗后的无复流现象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受到重视,这是因为心肌无复流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再灌注治疗的效果和病人的预后,MCE的临床应用为心肌再灌注后无复流的发现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方法,但是到目前为止其发生机理还很不清楚,临床上也没有确切有效的防治方法,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用心肌微循环与人的心脏非常近似的杂种犬,模拟临床急性缺血再灌注条件建立心肌无复流模型;(2)探讨无复流心肌代谢改变的特点;(3)对比研究缺血和无复流情况下心肌和微血管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4)通过测定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观察无复流时血小板的激活情况;(5)通过以上四个层次的分析来探讨无复流发生的确切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材料与方法: 一.心肌无复流动物模型的制备: 用18只健康成龄杂种犬,常规麻醉、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股动脉、股静脉插管监测血压、心率,贴体表电极监护心电,左侧开胸分离LAD起始部约1cm,安放冠脉血流探头及动脉夹,用MCE测定和判断无复流模型是否成功,再灌注后血流恢复为零或接近于零为无复流,血流较前降低超过15%为低复流。 二.心肌代谢改变的PET测定: 按1mCi/kg×体重剂量经静脉注射18F-FDG,用PET扫描成像技术测定正常灌注区、无复流区、低复流区和完全复流区心肌代谢的改变。 三.心肌、微血管病理改变的光镜和电镜观察: 分别对正常灌注区、缺血区和无复流区部位心肌进行活检,制作HE染色普通光镜切片和透射电镜切片,分别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心肌和微血管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 四.血小板激活标记物GP nb江na受体活性测定: 采用ELISA法测定缺血、再灌注后无复流和完全复流情况下PVB和SVB中GPllb/nla受体活性的改变,判断血小板激活在心肌无复流形成中所起的作用。结果: 一成功建立心肌缺血一再灌注一无复流模型: 18只实验动物中14只完成整个实验,经过3小时缺血然后3小时再灌注,在其中4只动物成功建立了无复流模型,所占比率为28.57%,其中1只发生低复流,占7.14%,证明了此方法是可行的。 二.心肌代谢改变: 研究发现缺血区、无复流区、低复流区以及正常复流区心肌都有代谢改变,心肌代谢改变的范围均小于MCE发现的心肌灌注改变的范围。 三.心肌、血管的病理改变: 光镜下缺血区心肌和微血管的改变主要是心肌变性、融合,微血管无明显的改变,再灌注后心肌的改变主要是肿胀坏死、组织间隙增宽、微血管壁肿胀增厚、基底膜不完整、细胞渗出; 电镜下缺血性的改变主要是心肌肌丝断裂、收缩带不连续、线粒体增多、内靖稀疏,毛细血管扩张、但基底膜完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等,再灌注无复流心肌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心肌的液化肿胀、坏死、线粒体蹦解、毛细血管内皮和胞核的水肿、基底膜破裂、血小板和自细胞砧附到内皮细胞等。 四.GPIIb/I ila受体活性的改变: 缺血3小时后PVB和SVB中GPllb/llla受体的活性明显的增高,再灌注后PVB中GPllb/IIIa受体的活性与缺血时相似,但SVB中GPllb/IIIa受体的活性明显降低,尤其再灌注后无复流情况下降低的更加明显,不足的是没能同时测定血小板记数,没能定量分析血小板表面GPllb/Illa受体的表达。结论 一LAD前降支加闭造成3小时缺血后再灌注能非常理想地创建心肌缺血再灌注无复流模型。 三.无复流的发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三.再灌注后无复流心肌代谢降低的范围小于心肌微循环血管灌注减低的范围,说明损伤区周围心肌与正常心肌细胞之间存在除血流运输以外的氧的供应途径,推断是氧在心肌细胞之间依靠张力阶差导致的直接传递。 四.缺血导致的心肌和微血管的损伤与再灌注导致的存在质的区别,总的来看再灌注无复流区的心肌和微血管的改变属于终末期的损伤,提示再灌注治疗应该在再灌注之前实施。 五.光镜和电镜都发现再灌注无复流心肌细胞和微血管内皮细胞明显肿胀,而缺血性改变没有此现象,说明肿胀的内皮细胞阻塞微血管可能是无复流形成的原因。 六.电镜观察发现无复流区内有血小板和自细胞钻附到微血管内皮现象,提示血小板和白细胞的嵌入参与了无复流的形成 七.血小板GPllb/IHa受体的活性能够代表血小板激活状态,缺血时pVB和sVB中GPllb/Illa受体的活性均升高,说明有血小板激活,再灌注后、尤其是无复流时SVB中GPllb/llla受体的活性显著降低提示在心肌微循环内发生了血小板的薪附聚集反应。 八.通过以卜研究推断心肌再灌注后无复流的形成首先是缺血损伤了血管内皮、激活血小板提高血小板凝集性,再灌注后微血管内皮的肿胀阻塞微血管,激活的血小板勃附白细胞和内皮细胞造成血管内嵌入,最后形成了心肌微循环的无复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