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V+非受事NP”的构式化研究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urney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构式语法以及构式化理论,尝试探究汉语构式“V+非受事NP”的构式化特征及其探究构式化形成的动因与机制。对于汉语构式“V+非受事NP”,学界已有较多研究,研究的角度也都不尽相同,如非受事宾语的分类、谓语和宾语之间的施事与受事关系、构式的句法结构等。然而,涉及汉语“V+非受事NP”构式化的研究却缺乏深入探讨。
  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汉语构式“V+非受事NP”的构式化特征是怎样的?
  (2)汉语构式“V+非受事NP”构式化形成的动因和机制是什么?
  致力于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本文基于现代汉语语料库、语料库在线以及美国当代语料库,采用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构式化理论为支撑,拟从以下四个步骤开展研究:
  首先,从对前人对于汉语“V+非受事NP”研究的梳理发现,以往对于构式的构式化研究缺乏深入探讨,本文基于构式化理论,对研究的主体汉语“V+非受事NP”进行历时和共时的研究,使对于构式的研究具有连续性和动态性。其次,对汉语“V+非受事NP”进行分时期整理,选定研究的语料为古汉语到现代代汉语。再次,分别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分析汉语“V+非受事NP”的构式化特征。即先从历史角度分析了能产性、图示性、组构性的特征以及演化,然后从共时的角度,对比英语非受事宾语和汉语非受事宾语的区别。最后,分析汉语“V+非受事NP”构式化形成的动因和机制。
  通过以上四个部分的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通过对汉语构式“V+非受事NP”的构式化特征的研究发现,汉语“V+非受事NP”具有高能产性、高图示性和低组构性。通过共时研究,对比英汉非受事宾语发现,英、汉动词的概念化程度存在差异。英语动词的概念化过程较为清晰和具体,谓语动词通常和主语一起出现,其语义的扩展性较弱。然而汉语动词的概念化过程较为模糊,使构式的语义有较强的兼容性,从而使非受事宾语出现的频率较高。
  第二:本论文通过研究得出促使构式化形成最主要的动因是构式化语境,并尝试在构式化的不同时期,呈现构式语境是如何驱动汉语“V+非受事NP”的构式化。在第一阶段,主要是非典型性语境在推动构式的演变。在此阶段,非典型性语境推动该构式的创新使用。第二阶段,在临界语境的作用下,构式的形式与意义开始模糊,从而引发新构式的产生。第三阶段,构式语境对于构式形成的约束逐渐减弱,导致更多新构式的产生,此时主要出现的是构式演变。构式化语境通过以上三个步骤,驱动汉语“V+非受事NP”的构式化。汉语“V+非受事NP”的构式化在构式语境的驱动下,通过新分析和类比两种机制推进完成。构式的形式与意义变化的不对等触发新分析机制,通过对于存在构式的新分析,促进新构式的产生。同时,类比化会引发之前不存在的形式与意义的配对。
  本文通过历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究了汉语“V+非受事NP”构式化特征以及构式化形成的动因和机制并提出主要的动因是构式化语境,并对构式化语境作出系统的分析。
其他文献
威尔士诗人狄兰·托马斯被视为英国继奥登之后又一位重要的诗人,其诗歌更以多义性著称,这点也一直为研究者所争论,关于狄兰·托马斯诗歌多义性的根源则更是众说纷纭,甚至相互对立的观点也很常见。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认为狄兰·托马斯的诗歌文本存在一个特殊的多义性生产机制,这种生产机制的核心就是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中所谓的“延异”。  由于“延异”这一概念是德里达通过对索绪尔语言学的“差异”这一概念的批判发展而来,
学位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依赖虚词表示语法意义。其中修饰限定谓语动词的时间副词具有表示动作行为时间范畴的作用和功能。蒙古语则属于阿尔泰语系,有着丰富的形态变化,其时间范畴主要是借助动词的后置词缀和附加成分来表达,但是也存有一部分时间副词辅助表示时间意义。  本文择取现代汉语与蒙古语中常用的时间副词,从构词方式、语义分类、句法表现、表达功能等方面作了系统对比,试图揭示两种语言时间副词的异同点。论文除了绪论和
学位
美国学者格里塔·加德(Greta Gaard)是当代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和批评的杰出代表,其全球性跨文化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第三世界妇女解放及物种公正、生态女性主义创作与批评等建树,极大地推动了全球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创作与批评的发展。学者、环境活动家、同性恋者、素食者及达摩教义修行者等多重身份,铸就了她生态女性主义的显著特点,其跨界拓展的广泛性、公正性及包容性,为世界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文学创作与批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以影视作品为代表的视听作品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此类作品的翻译也日益引起重视。视听作品中通常有多种模态存在,视听翻译也因此具有突出的多模态性。多模态研究融合了不同模态的信息,为视听翻译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有助于提高相应作品的翻译水平。  翻译策略历来是翻译研究的重点内容,当下蓬勃发展的视听翻译研究也催生了一系列相应的翻译策略,缩减策略作为其中代表已经发挥了重要
学位
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姆斯和阿瑟·米勒是二十世纪美国重要的剧作家。虽然这三位剧作家写作风格不同,他们的戏剧作品关注焦点各有不同,但他们的代表作品却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逃遁者”作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并且成为作品的一大特色。这样的“巧合”值得深究,也不免让人深思他们这一共同选择背后的原因。在这些戏剧中对不同的逃遁者进行了怎样的书写,逃遁的原因是什么,此书写的意义何在?  本论文以尤金·奥尼尔的《进
20世纪上半期,朝鲜半岛受到日本侵略,沦为日本殖民地,很多韩国文人志士流亡到中国,在中国从事抗日独立运动。期间,他们通过创办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等方式,控诉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宣传抗日独立运动。由于韩国文人自幼学习汉文,可直接使用汉字创作古体汉诗。所以,古体汉诗成为来华韩国文人文学创作的重要体裁之一。随着在华居住时间的增加,他们又逐渐掌握了现代汉语,很多文人能够使用白话文撰写文章、创作文学作品。于
学位
杨宪益是享誉国内外的资深翻译家,他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杨宪益希望通过自己翻译的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宣扬中国文化。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经典文学的代表,最初由于杨宪益的翻译为国外所熟知。而在对杨宪益译者行为研究中,还没有专门从译者文化协调角度进行探讨。  本文在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视角下,以译者协调理论为基础,运用周领顺教授的客观描述方法译者行为视域,结合杨宪益的翻译初衷,通过分析在翻译鲁迅小
学位
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是当今文坛备受关注的一名杰出英国青年作家。她笔下的人物多为移民群体中的青年一代,并且她十分关注这些人的生存现状。《摇摆时光》以多元文化混杂的社会为背景,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作为移民二代的主人公“我”(一半牙买加血统一半英国血统的棕色皮肤的英国女孩)受多重文化的影响而陷入了身份认知的困境。主人公在文化夹缝中失去自我,找不到归属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使她面临文
学位
《终结的感觉》是巴恩斯的第11部长篇小说,并获得2011年度英国布克文学奖。国内外的学者主要从该小说的主题、叙事和伦理方面对小说中的主体进行了研究,并且这些研究集中于主人公托尼。从心理分析研究主体方面,学者们却并没有展开过多探讨。本文以拉康的三界理论和他者理论为依据,对巴恩斯的《终结的感觉》的三个问题主体进行分析,以丰富对小说人物的研究和扩宽小说的研究视角。  拉康用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这个三元
学位
对比短语学旨在发现和描述对应或对等的跨语言意义单位,尤其关注其双语对等地位。扩展意义单位模型是目前对比短语学的主要理论框架,它由节点词、词语搭配、类联接、语义趋向和语义韵组成。其中,语义韵传达了整个意义单位的态度意义,反映了说话者的交际目的,在词汇和语法项选择中趋于起统领作用,是意义单位发生移变的主要影响因素。不过,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书面表达文本中的语义韵特征,而口语特别是口语会话的语义韵研究则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