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萘酰亚胺的Cu2+及Al3+有机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_wpp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具有响应迅速、选择性高和敏感度好等优点,被广泛用于生物分子、金属离子和有害气体的检测领域。萘酰亚胺具有量子产率高、耐光性强和毒性低等优点,是设计有机荧光探针的常用荧光团。目前检测性能好的萘酰亚胺金属离子探针相对较少,结合理论计算的检测机理研究不够深入,设计合成基于萘酰亚胺的金属离子探针并阐明其检测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从萘酰亚胺出发,设计合成了能分别专一检测铜离子和铝离子的有机荧光小分子探针,并通过质谱及理论计算等方法对其检测机理进行深入探究,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萘酰亚胺的水溶性铜离子有机荧光小分子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从4-溴1.8-萘酐出发,经三步反应合成化合物3,随后与8-氨基喹啉发生希夫碱反应设计合成了铜离子荧光淬灭型有机荧光探针BNQ,该探针BNQ具有选择性高、水溶性好、响应快速等优点,能在2分钟内完成检测,检出限为4.5×10-8 M。根据荧光滴定、job’s-plot曲线和络合常数数据,提出了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的检测机理,并通过理论计算进行了验证。生物实验表明,探针具有较低的生物毒性和较好的生物穿透性,可以完成活体细胞中铜离子的荧光检测。2.以萘酰亚胺为荧光团设计合成了一种荧光增强型铝离子荧光探针。从4-溴1,8-萘酐出发,经三步反应合成化合物3,随后与2,3-二氨基马腈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种能特异性识别铝离子的荧光增强型有机荧光探针。该探针具有选择性好和检测限低的优点,探针的检测限达到7.59×10-8 M。根据荧光滴定、job’s-plot曲线等数据,提出了光诱导电子转移的检测机理,当探针与铝离子配位时,探针的PET效应消失,放出荧光。3.以萘酰亚胺和2-甲硫基苯胺出发设计合成了一种比率型铝离子荧光探针L。研究发现,在其他干扰离子存在情况下,加入铝离子,荧光探针L能产生不同波长的荧光,实现对铝离子的比率检测,检出限为2.9×10-7 M。根据光谱滴定实验和理论计算结果,提出了探针对铝离子的检测机理,即铝离子同探针L形成配合物后,破坏了探针原有的共轭体系,导致探针的荧光发射波长蓝移。同时利用探针水溶性好及荧光较强的特点,进行了细胞及斑马鱼的Al3+荧光成像实验,结果表明,探针L在活体生物铝离子实时监测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小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脏的改变.方法:应用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ALT、AST及LDH;用化学比色法测定SOD、MDA.结果: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可以导致肝脏功能的损
“一带一路”倡议自实施以来一直是中国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增创利润收益的大平台,但在取得收获的同时,中国企业在外进行投资建设也会面临诸多不可期的风险。在诸多风险中,尤以政治风险为甚,这一风险往往牵涉到对象国政党斗争、党派有别甚至族群利益或者大国政治干预,使得对外投资企业尤其是大型基建项目往往突遭叫停,项目本身的命运也扑朔迷离。本文就这一主题进行了案例对比分析,通过将都是大型海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曾经
经典的遴选是有难度的。它的选择不仅与编选者的审美标准有关,同时还深受编选者所处的时代语境及其文学制度的影响。《中国新诗总系》(十卷本)是新世纪以来由多位专家、学者在
汽油、液化石油气等典型危险化学品(以下简称危化品)生产经营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堪称重要支柱型产业。危险化学品的原料卸车区、产品装车区作为危化品企业的“头和尾”,其安全
随着工业发展,噪声危害日趋严重,从事噪声作业工人耳聋患病率为15.47%[1].噪声性耳聋是由于长期呆在噪声环境中所发生的一种进行缓慢的感音性耳聋.目前噪声性耳聋仍然是职业
甘草酸单铵盐(monoammonium glycyrrhizinate,简称 MAG)在药物、食品添加剂和化妆品的合成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一般从中药甘草提取分离甘草酸(简称GA)粗品然后再制成MAG精品.文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原位研究单晶硅片负极在首次充放电循环中的界面形貌变化.硅负极表面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的形成过程为:初始SEI膜从1.5V开始形成,在1.25-1.0V之间生长快速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属性的渐进式概念格生成算法,通过不断地渐增属性来构造概念格.该算法不仅为概念格的构造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还解决了在已构造好概念格的前提下,增加属性
探明影响甲基红光谱性质的各种因素,有助于拓宽偶氮苯衍生物在有机光电器件中的应用.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溶液酸碱性和溶剂水对邻位甲基红水溶液光谱的
21世纪社会进入了信息化、科技化和国际社会化的时代,社会改革深入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应能熟练地以英语为工具,顺利地获取和交流专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