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是自然语言的必然属性,这种模糊性缘于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及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确定性。自然语言的这种模糊性,使它显得更丰富多彩,更富有表现力,尤其在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发挥了其独特的审美和语用功能。作者在作品中往往故设“模糊”,以创造一种意境,表达某种情感,由此形成一种模糊文体,达到一种语言的模糊美,这说明了研究模糊语言的重要意义。
正是由于模糊语言的独特性,因此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而《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四大古典小说这一,更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杰作,多处运用模糊语言,产生出一种凝炼、生动、形象的语言魅力,其意象丰富,含蓄朦胧,奥妙难解。这种模糊美营造了不可抗拒的意境美。要使译语读者获得和原语读者相同的美学感受,翻译就不能只是单纯的语言形式的转换,而是要求译者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的艺术再创作。《红楼梦》中模糊语言翻译的好坏是衡量《红楼梦》译文质量时一个不可或缺、不可忽略的方面。然而,译者不同,对同一模糊语言的理解与翻译也就不同。在影响译者对模糊语言翻译的众多因素中,作者对原文本所蕴含的文化的把握是影响译文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通过对比不同译者对同一模糊语言的翻译,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译文的理解,还可以为不同译文的评价提供新的视角。
本文将以杨宪益夫妇的《红楼梦》译本和霍克斯的《石头记》译文为语料,着重比较这两个译本对《红楼梦》中同一模糊语的不同翻译。总的来说,本论文主要是从文化的四个方面——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饮食文化来探讨这些文化因素引起的模糊语言的翻译。在对两个译本比较分析之后,本文提出了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英译的主要原则和翻译的基本策略。
综上所述,这篇论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即从模糊语言的视角,评价不同译者对同一模糊语的翻译,可以说,本论文成功地把模糊语言的理论引入了对《红楼梦》译文的评价研究中,并期望文中得出的翻译策略有助于未来的文学作品中模糊语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