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生关系是教育理论中的重要议题,在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影响教育效果的核心因素。时代的进步和教育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师生交往方式的改变,也伴生了诸多问题。教育研究者和实践中的教师不断的将革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管理体制等作为教学改革中的重点,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任何因素对于学生心理成长和人格养成的影响都无法胜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关怀理论为师生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界,使笔者发现当下师生关系不良的症结。关怀是联结师生关系的纽带,也是师生关系转型的趋势。师生关系作为一个动态实现的、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的主体间的交互作用和影响的实践范畴应当被重新认识并确定较明确的价值取向。师生关系是教育关系的本质决定了师生关系回归到教育交往本身时,教育的魅力和效果才能显现。而师生关系的内在动力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以知识传授和接受为内容的交往远不能达到师生关系的实质。教育关系中,关怀应被视为教育的本体目标,而不仅仅是手段,教育怀着的主要目标就是维持并增进自己与所交往者之间的关怀性。教师应该是积极价值的守护者,对终极价值的关怀是对人本质的关怀,对当下生活的关怀是对人生活世界的关怀。师生间的对话关系和我你关系的建立是师生双方在关怀关系中责任和体验的共享,落实到行动中,师生双方都应把握相关的交往原则,尤其教师承担着使学生学会关心的重责,唯有此,师生关系成功转型才有可能。本文分三个部分阐述关怀视界中的师生关系有何困境、缺何支撑、如何转型的问题。引言部分介绍本论文的选题缘起、研究价值、我国建国后师生关系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关于师生关系的现状研究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阐述了师生关系的发展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并界定了本论文的研究角度。第二章主要理清师生关系问题之象。师生关系的问题是琐细的,同时也是高度关联的。通过对问题的集中审视,探寻引发问题的背景原因、内部原因,发现师生关系转型的趋势,这是关怀理论可以介入的铺垫。第三章主要以关怀理论关照师生关系。通过对师生关系实质和关怀理论的解读,显明了关怀理论在师生关系转型中的适切性。第四章结合我国儒家传统师生关系的关怀基因,论述宏观关怀和微观关怀在我国师生关系转型中的实现模式和具体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