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拉赫玛尼诺夫》中拉赫玛尼诺夫的人物塑造 ——以三首唱段为例

来源 :上海音乐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ddy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音乐剧《拉赫玛尼诺夫》为研究对象,论述该剧中的主人公拉赫玛尼诺夫的人物塑造。音乐剧《拉赫玛尼诺夫》是韩国原创音乐剧,通过引进与编译,形成中文版在国内上演。这部音乐剧主要讲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创作《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背后的故事。以作曲家的创作困难与成功时期为戏剧的节点(第一交响曲首演失败与《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一鸣惊人),该剧的核心人物为拉赫玛尼诺夫,全剧围绕拉赫玛尼诺夫的内心变化与信心建设推动情节的发展。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论述音乐剧《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情节概要以及改编缘由。以此全面介绍音乐剧《拉赫玛尼诺夫》的基本信息。第二章分别论述拉赫玛尼诺夫的历史人物形象以及舞台形象、音乐形象。通过历史文献材料对拉赫玛尼诺夫的描述去理解该角色在剧中的塑造问题,来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更好地诠释剧中角色的表现力,以便笔者更好地把握拉赫玛尼诺夫在剧中的舞台形象与音乐形象。第三章对剧中拉赫玛尼诺夫三首重要的唱段进行音乐分析与演唱分析,具体从音乐的角度对拉赫玛尼诺夫重要的三个唱段进行分析与论述,以此来论述拉赫玛尼诺夫重要的三个不同阶段的人物塑造问题。综上所述,笔者主要通过自身演绎音乐剧《拉赫玛尼诺夫》中拉赫玛尼诺夫一角的表演经验与实践角度,对拉赫玛尼诺夫主要唱段的分析论述该人物的塑造问题。
其他文献
马林巴,是打击乐重奏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打击乐重奏类型里所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打击乐重奏风格多样性、音乐形式多样化、配器多元化,从不同表现形式来演绎,给人以不一样的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在现今打击乐重奏作品中,较多为同类质乐器的重奏。以马林巴为主要声部,组合类乐器为伴奏声部的作品训练研究较少。结合自身学习和演奏经验,本文对马林巴在打击乐重奏作品中的应用进行梳理:马林巴与键盘打击乐器、鼓类打击乐
黄瓜(Cucumissativus L.)是葫芦科甜瓜属一年生攀缘性草本植物,为我国主要栽培蔬菜之一。随着全球环境恶化,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致使雨涝灾害现象频频发生。19年在我国江南和华南地区,年雨涝频率超过30%,涝害已成为危害作物生长的重要制约因子。黄瓜由于其根系入土浅、通气组织不发达、吸收能力弱、再生能力差极易受涝胁迫危害。受涝后的黄瓜幼苗出现子叶褪绿变黄,真叶皱缩弯曲停止生长,下胚轴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他们的子女也自然跟随父母流动,“流动儿童”群体因此诞生。流动儿童进入城市之后,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资源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适应问题,尤其学校适应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希望能够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帮助流动儿童解决所面临的学校适应问题,同时丰富社会工作专业在流动儿童服务领域的相关实务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小组为组织形式,以共同目标为导向,通过小组间交流、学习和互动完成学习任务,以最大程度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体系。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掌握“图形与几何”内容的有效学习方式,通过小组间的热烈交流与合作,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相关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从多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第二学段的学生,教师更应给予他们合作思考问题的机会,在合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改革开放战略以来,我国不断地吸引外商投资,使得在华跨国公司的数量和投资金额日益增多。在华跨国公司带动了我国经济发展,见证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全球第二的发展路程。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进一步吸引外商来华投资,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外商对华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但由于我国前期法律体制不健全,给了外商投资企业很大的税收筹划空间。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多种方式逃避缴纳税款,比如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是我国社会体育学中一项亟待研究与探讨的重要课题,如何推动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满足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已经成为首要解决问题。以精准扶贫为研究的基本语境与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达州市达川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从政府职能现状、体育组织管理、体育场所建设、体育经费投入、体育社会指导员培养、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发展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并从政府职能、
雅罗斯拉夫·帕利坎曾评价在纽曼之后,对于大学的思考最为深刻的著作之一,就是怀特海所著的《教育的目的》。在其《教育的目的》——“大学及其作用”的经典名篇之中,怀特海专门论述了其大学作用的思想。怀特海关于大学作用的思想是通过其丰富的知名的大学执教经历,与他所创立过程哲学的理论支持下得出的,其思想具有深刻的洞见性,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意义深远。虽然其思想距离当今已经一个世纪之久,但是依旧能够给予
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儿童文学作品在儿童心理健康和审美趣味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实践和理论的探讨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近年来,儿童文学翻译长期处于“双重边缘化”的位置,儿童文学翻译理论的发展也相对滞后与薄弱,大多沿用西方的传统翻译理论;再者,鲜有关于儿童文学翻译风格的研究,亟需更为适宜的本土翻译理论来指导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填补儿童文学翻译风格研究的缺口。生
城市作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场所,时刻体现着城市地理背景与居民活动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快速的城市化促使城市地域大规模扩张,城市空间结构发生显著转变,进而导致了诸如居住空间与生活性服务业空间错配、职住空间错位、城市物质生活空间与居民实际的活动空间分异等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因此,探究城市生活空间与居民活动空间的分布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有利于调控与优化城市生活空间的规划布局。本文以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
我国对丧偶老人的定义是指60岁以上失去配偶的老人。与没有失去配偶的老年人相比,失去的配偶的老年人常常更容易陷入悲伤,抑郁,孤独等心理困境,往往需要社会力量的帮助和支持。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也伴随着丧偶人群数量的增加。在老龄化和城市化双重因素的影响下,丧偶老人面临的问题是:身体衰退,精神抑郁,社交支持减少,社交互动减少,社交关系减弱。经历丧偶事件后的老人如何适应正常生活,恢复原有的生存状态是本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