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的主要在于1.找出可能导致经口寰枢椎内固定术(TARP)和颈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术治疗寰枢椎脱位患者引起术后鼾症或呼吸困难的危险因素;2.给予经口寰枢椎内固定术和颈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出现鼾症或呼吸困难较合理的解释;3.对如何避免寰枢椎脱位行手术后的患者术后出现呼吸困难的预防建议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确诊为单纯寰枢椎脱位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行颈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术43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2例。年龄为10~73岁;行经口寰枢椎内固定术66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8例。年龄为11~71岁。通过医院PACS系统收集并测量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O-C2角、C2-C6角、口咽部最窄距离(nPAS)、寰齿间隙(ADI)及椎前软组织厚度(TSTC),并计算其变化值。对两组手术患者术前术后的O-C2角、C2-C6角、nPAS、ADI及TSTC值进行配对分析判断其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dO-C2角、dC2-C6角、dADI、dTSTC对dnPAS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其是否有相关性,最后将所有患者可能对nPAS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对nPAS影响的共有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术后nPAS,ADI,O-C2角度均较术前明显变化(P<0.001)。在TARP手术组中的患者TSTC有明显变化(P<0.001)。对于TARP组患者的数据在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中,对口咽部气道最窄距离变化的影响因素最大的是寰齿间隙(β=0.707)及C2椎前软组织厚度(β=0.387),而与颅底枢椎角(O-C2A)无明显相关性。而对于颈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术组患者中对口咽部气道最窄距离变化的影响因素最大的是寰齿间隙(β=0.529)及O-C2角(β=0.503)。而对于两组患者对口咽部气道最窄距离变化的共同的影响因素为寰齿间隙(β=0.629)。结论:尽管造成术后口咽部气道狭窄导致的鼾症和呼吸困难是多因素的结果,但是因为寰枢椎脱位患者无论行前路经口寰枢椎内固定术还是行颈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术,术后都有可能出现口咽部气道狭窄的情况。所以在术后必须加强呼吸道的管理及生命体征监护,特别是对于术前寰枢椎明显脱位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