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根据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的具体情况,探讨Ⅱ期法自体肋软骨全耳廓再造术在先天性小耳畸形治疗中的效果并进行临床应用研究,总结3年来的临床实践经验,评估该手术方法是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方法:手术分两期完成。Ⅰ期:再造接近具有正常解剖结构的外耳廓,包括肋软骨游离移植和雕刻,残耳的处理及耳支架的埋植。于患者残耳设计“N”形切口,剥离并切除残耳畸形软骨,在乳突区按耳模形态分离出适宜腔隙,剥离层次位于皮下,于残耳下方皮瓣处保留一尽量宽的皮下蒂保证血供;以患耳对侧的第6、7、8肋软骨作为切取对象并将其雕刻成外耳廓支架,拼接时注意外耳廓的形态结构及耳轮走向。将依耳模雕刻好的外耳廓支架置入乳突区腔隙内,剩余组织量较大的肋软骨回植于胸部切口皮下供Ⅱ期手术耳颅角塑形使用,向后方旋转残耳耳垂,使之尽可能平滑的与再造耳廓的主体部位衔接。Ⅱ期:至少与Ⅰ期手术间隔6个月进行,包括耳廓掀起,耳颅角成形。取出Ⅰ期术中预留的肋软骨或Medpor假体进行塑形,使其成为大小约2cm×1cm×1.5cm半弧形支撑物。沿再造耳廓后方约0.5cm处切开皮肤,于耳后筋膜浅层掀起再造耳廓,1-0丝线于耳后固定植入的支撑物,使耳颅角成形并维持在30°左右,切取以耳颅角内侧为蒂的横向走行的适宜大小的耳后筋膜瓣覆盖耳支架,将取自胸部Ⅰ期手术切口部位的全厚皮片游离移植覆盖耳后创面。对随访到的患者根据再造耳廓的解剖结构的辨识度、耳颅角、对称性、稳定性等方面进行评估分析。结果:在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间,统计128例(134耳)接受Ⅱ期法全耳廓再造手术的先天性小耳畸形的患者,最大年龄38岁,最小4岁,平均年龄12.8岁。Ⅰ期手术后,有4例(4耳)早期出现皮瓣尖端部分处坏死现象,未出现感染及软骨外露情况,其中3例(3耳)经换药后痊愈,1例(1耳)在接受局部皮瓣转移整复术后痊愈,其余124例(130耳)恢复顺利;Ⅱ期手术后,有3例(3耳)出现耳后游离移植皮片部分成活不良的情况,1例(1耳)在接受局部皮瓣转移整复术Ⅱ痊愈,其余经换药处理后痊愈。排除重复患者,本组共计成功随访81例患者(84耳),随访时间分别为术后6个至24个月,再造耳廓的大小、位置和轴向基本与健侧对称;可清楚识别的外耳廓基本结构单位全部在7个以上,耳颅角形态基本满意。皮肤温度及色泽正常,无皮肤明显感觉迟钝及减退,无皮肤破损变薄情况出现。整个外耳廓可以承受日常生活压力。结论:我们通过对2011年至2014年3年间的128例(134耳)接受Ⅱ期法全耳廓再造的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的实施临床实践及效果评估认为,我们采用的Ⅱ期法手术治疗先天性小耳畸形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较为简单、手术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耳廓形态稳定、外形满意等优点,不同类型患者的手术效果无显著差别,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