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陀是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坛著名的小说家,曾经获得《大公报》文艺奖金。他以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形成了独特的讽刺风格,在中国现代讽刺小说史上占有不可代替的地位,为丰富中国现代讽刺小说涂上不可忽视的一笔。本文拟从师陀先生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主要是此期间描写城镇乡村生活的短篇以及四十年代描写都市生活的长篇《结婚》为主,这些小说是最能体现师陀讽刺特色的)为对象,通过细读文本的方法,重新审视这位被人们忽视的老作家,发掘其小说中独特的讽刺思想和艺术风格。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阐述师陀前期讽刺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即继承了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开创人鲁迅的遗风——对国民性的挖掘与撩救,批判中国国民的愚昧和奴性。在这一章中,主要是从两类作品论述,一是以中原农村为背景的“变形的浮世绘”,折射出了中国农民固有的奴性和愚昧以及师陀内心的愤怒和无奈;一是以城市为背景的“城乡奔波图”,反应了社会的黑暗与城市人虚伪丑恶的嘴脸。第二章以师陀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为研究对象,论述师陀讽刺小说的第二个特点,即构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乡村小城镇这个典型的环境。以这个内地随处可见的小城镇抽象折射中国社会的黑暗,同时也把作家的讽刺提升到整个民族生存的高度。第三章从师陀温婉的讽刺风格以及随处可见的抒情入手,论述师陀讽刺小说的第三个特色,即师陀的小说中往往截取生活中某个小小的生活片断,对这种生活现象作印象式描述,因而是自己对某种情景的瞬间感触,作家迅速记述下来,既是对现实的无奈平静的嘲讽,同时也是感伤情致的幽绵抒发。这就形成了他的讽刺与感伤的抒情相结合的温婉风格。第四章以师陀小说中叙述方式的转变以及语言特点为研究对象,论述了讽刺的第四个特点。在这一章中,师陀用叙述视角的转换在作品中形成一种讽刺构图技巧——构思型讽刺构图;同时又以议论性语言与方言土语的运用在小说中形成修辞性讽刺技巧构成直观讽刺构图。本文试图通过对师陀前期小说的重新解读,挖掘出这位老作家独特的讽刺艺术风格。这不仅有利于师陀小说的全面研究,给这位作家做一个新的定位,同时对于探索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发展以及中国现代讽刺小说向世界讽刺小说的靠拢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