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产素对乌鳢、草鱼、鲫鱼腺垂体内分泌细胞影响的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24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受体内各种内分泌激素的调控,鱼类脑垂体是鱼类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脑垂体在这些激素的分泌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工注射催产素的目的是在人工条件下促使鱼类发育成熟和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产卵或排精,以提高鱼类人工繁殖效率。常用的催产素有:鲤鱼脑垂体(P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多巴胺抑制剂地欧酮(DOM)、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 本实验主要研究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注射催产素后对乌鳢、草鱼、鲫鱼腺垂体内分泌细胞分布的影响。 实验在同年5月和11月分别选用乌鳢、草鱼、鲫鱼,每种鱼各40尾,雌雄均有。随机分为四个组:非繁殖期对照组、繁殖期对照组、非繁殖期给药组和繁殖期给药组。非繁殖期对照组:乌鳢、草鱼、鲫鱼各10尾,每尾鱼胸腔注射淡水鱼类生理盐水。非繁殖期给药组:乌鳢、草鱼、鲫鱼各10尾,每尾鱼胸腔注射LRH-A+DOM。繁殖期对照组:乌鳢、草鱼、鲫鱼各10尾,每尾鱼胸腔注射淡水鱼类生理盐水。繁殖期给药组:乌鳢、草鱼、鲫鱼各10尾,每尾雌鱼胸腔注射LRH-A+DOM。用HE染色法、Mallory-Heidenhain-Azan染色法染色、组织化学等方法制作三种鱼脑垂体的切片。用体视学方法对脑垂体不同部位的内分泌细胞的体积密度和数密度进行测算,比较不同时期注射催产素后脑垂体不同部位的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是否存在差异。另外还比较脑垂体内碱性磷酸酶(AKPase)、酸性磷酸酶(ACPase)和腺苷三磷酸酶(ATPase)酶活性的差异。 实验结果表明在非繁殖期对乌鳢、草鱼和鲫鱼注射催产素后,三种鱼腺垂体各个部分的内分泌细胞的体积密度和数密度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在繁殖期对乌鳢、草鱼和鲫鱼注射催产素后,三种鱼腺垂体内的各种内分泌细胞的体积密度和数密度均有明显变化,尤其是在脑垂体中外侧部的嗜碱性细胞的体积密度和数密度均大于繁殖期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在繁殖期对乌鳢、草鱼和鲫鱼注射催产素后,三种鱼脑垂体内AKPase、酸性磷酸酶ACPase、腺苷三磷酸酶ATPase的活性大于繁殖期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催产素可以增加脑垂体内AKPase、AIPase和ACPase的活性。
其他文献
谷氨酸脱羧酶(GAD,EC 4.1.1.15)是催化谷氨酸脱羧形成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关键限速酶,包括GAD65和GAD67两种形式同工酶,在医学、食品工程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
葛仙米是一种珍稀的食用固氮蓝藻,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自东晋(317-420AD)它即被作为一种美食和中草药成份,在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近年来,由于野生资源锐减以及在人
鳜鱼(Siniperca Chuatsi)是我国重要的养殖品种,而近年来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j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对鳜鱼养殖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研究
槲寄生又名北寄生、柳寄生、寄生子,为桑寄生科(Lorantheceae)半寄生常绿小灌木。常寄生于桑科、茶科、山毛莫科、芸香料、蔷薇科和豆科等29科50余种植物上。该属植物有36个种
牦牛(Bos grunnines),属哺乳纲(Mammalia)偶蹄目(Artiodactyla)牛科(Bovidae)牛属(Bos),牦牛染色体核型为2n=60,基因组中共包含2,645.15 Mb碱基信息。本研究在已公布的野生牦
以高配合力恢复系绵恢725所配制的4个高产杂交水稻品种(Ⅱ优725、冈优725、金优725和宜香725)为研究对象,以国家区试对照品种Ⅱ优838为对照,研究它们的农艺性状、根系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根系活力、伤流强度、伤流液组分随生育时期的变化规律以及其根系对铜离子的响应,并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各水稻品种的农艺性状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冈优725、金优725和宜香7
石斑鱼(Epinephelus tauvina)是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水鱼类养殖品种。在世界许多地区,由病毒如虹彩病毒引起的疾病已呈明显上升趋势,致使
在贫瘠的红壤中模拟单一的三浓度梯度的重金属Cd、Pb和Zn的污染,研究在不同的重金属污染逆境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对水稻生长,以及吸收、分配重金属元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
ecp是从野生型黑腹果蝇胚胎cDNA文库中筛选并克隆得到的一个新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本实验室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核糖体结合Western blowing分析表明ECP可以和核糖体的40S小
人B组轮状病毒(group B rotavirus,GBRV)由我国洪涛1983年首次发现,主要感染成年人,在我国多次引起大规模的暴发性腹泻的大流行。人群B组轮状病毒抗体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