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功能角度研究余华小说《活着》的汉-英翻译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8787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当代杰出作家,余华不断探索尝试——从先锋派短篇小说到长篇小说叙事,再到音乐性散文——前后经历了三次写作风格的转变。作为余华从先锋实验到朴实叙事的转型力作,小说《活着》讲述了主人公徐福贵充满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小说诞生至今,在国内外读者、专家中引起了深刻反响,学者们对原作从叙事艺术到主旨思想展开了广泛的研究。由美国学者白睿文翻译的该小说英译本ToLive于2003年发行,受到了西方各界读者的一致好评。与针对原作展开的深度研究相比,针对小说英译本的研究却十分有限。近年来在翻译界中,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语言学理论来指导其翻译实践和研究,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韩礼德提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它也为研究汉-英翻译提供了可行的参考途径。本文试图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元功能”理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将原文分解为语言三大功能载体来对其翻译效果进行评估。以元功能理论为基础,本文选取了小说中的典型语篇,以句子为单位进行原作和译本间的案例对比分析,从而找出小说汉-英翻译的优缺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从对语篇概念意义的把握来看,译作对原文的概念意义传递总体上较为准确,但其中仍存在一些对中文词语、句子内涵和文化语境的误解。在自身翻译观影响下,译者对原作进行了过多的意译,虽然照顾了读者的接受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篇概念意义的传递。此外,本文还列举了小说汉-英翻译过程中的几处错误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意见。   在小说《活着》中,人物关系和主人公性格大多通过对话体现,这些简单朴实的对话却蕴含着丰富的言外之意。因此,能否成功传递人际功能可以作为检验译文汉-英翻译的重要参照。通过对译作中多组对话分析,本文作者发现译者对小说人物关系和主人公性格特点总体把握准确。但由于译者对中国传统哲学了解有限,译文中也出现了个别误译现象。对于小说中多数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者采取了直译加注释的方法,这也体现了他“以中西方文化传播为己任”的文化价值取向。   作为语言的固有功能,语篇意义集中体现了原作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语言特色,并为其注入了极高的美学价值。相较上述两个元功能,译者对于语篇意义的传递最为精准。一方面,译者将原作中的时空倒错,重复叙事,音乐叙事等特色巧妙地融入译作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译者对于原作的尊重;另一方面,凭借英文作为母语的优势以及对汉语的熟练把握,译者对结构松散、逻辑性隐蔽的源语篇进行重构,最终使译本满足了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模式和阅读习惯。   作为小说《活着》的唯一英译本,ToLive仅于2003年出版,仍在接受广大读者的检验。本文从元功能角度对小说汉-英翻译进行了客观分析讨论,以期为全面评估现有译作及其后续翻译改进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午夜之子》是印度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的代表作品。小说通过对主人公颠沛流离的人生境遇的叙述,反映了印度从殖民地国家通往现代民主社会这一转变过程中的艰辛.通过回
约翰·多恩是英国玄学派诗人中的热点研究对象,但国内外对多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爱情诗上,对其宗教诗涉及甚少,而将其宗教诗与爱情诗进行结合研究的更少。本文以多恩宗教
198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的“语言机能磨蚀大会”标志着语言磨蚀研究学科的确立,语言磨蚀即语言习得的逆过程,是指随着语言使用的减少或者停止,语言能力逐渐减退。近三
分析了我国电力机车经济四段半控整流控制系统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出一种采用8751单片微机控制的数字化控制系统。系统内设计了高分辨率的数字触发器和高精度的同步中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因为多人同时在线角色扮演游戏可以给玩家很强的交流的感觉,所以它成为网络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逐渐增加的难度和网络语音通讯等设备的使用,使网络游戏在互联网用户
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是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被视为非裔女性文学经典。自小说出版以来,国内外专家学
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通常被比喻为“原作的仆人”,其地位低于原作和原作者,根本无主体性可言。20世纪70年代,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的到来,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作用逐渐受到
介绍了基于DSP的全数字化语音教学网络的管理,即将语音数据在网络内部用时分多址的形式进行传输,并实现语音教室的各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