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添加剂量酿酒酵母对肉牛肠道甲烷排放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olbax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在典型中原地区肉牛养殖模式下,探讨了在相同日粮情况下,添加不同剂量酿酒酵母对肉牛瘤胃发酵、肠道甲烷排放以及生产性能的影响,寻求酿酒酵母最佳添加剂量,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试验:  试验一:利用体外瘤胃发酵技术测定了不同添加剂量酿酒酵母培养液对体外瘤胃发酵产气量、产甲烷量、pH、铵态氮(NH3-N)和微生物蛋白(MCP)的影响。试验分为A、B、C和D四个处理,每个处理组分别在发酵瓶(含有饲料和人工瘤胃培养液)中依次添加0、0.5mL、1.0mL和1.5mL的酿酒酵母培养液(活菌数为3.5×108CFU·mL-1)。结果表明:瘤胃培养液经过24h发酵培养,C和D组的总产气量显著高于A组(P<0.05),D组总产甲烷量显著低于A组(P<0.05)。C和D组的pH极显著低于A组(P<0.01),B组的pH显著低于A组(P<0.05);四组的NH3-N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D组MCP含量显著高于A组(P<0.05),B和C组的MCP含量与A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C和D组的乙酸/丙酸比值极显著高于A组(P<0.01),而B组的乙酸/丙酸比值与A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每毫升人工体外瘤胃培养液中酿酒酵母培养液添加量≥25?L(活菌数为3.5×108CFU·mL-1)时可显著增加体外瘤胃发酵的总产气量、MCP含量和乙酸/丙酸比值,降低甲烷产量和NH3-N含量。  试验二:为了研究不同添加剂量酿酒酵母对肉牛生产性能、干物质采食量、养分和能量消化代谢率的影响,试验选取32头健康无病,体重接近的西门塔尔杂交肉牛(246.18±6.63kg),随机分为A、B、C、D共4组,每组8头。A组为对照组,饲喂正常日粮,B、C、D组在正常日粮基础上添加酿酒酵母(酵母活细胞数≥200亿个·g-1),添加量分别为3g·(head·d)-1、6g·(head·d)-1和9g·(head·d)-1。在试验第38~40d,每组抽取4头每天测定试验动物采食量并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酿酒酵母对试验肉牛的干物质采食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C和D组的平均日增重极高于A组(P<0.01),使头日毛盈利分别提高了27.63%和24.01%。C组和D组的P消化率相对A组分别极显著降低了28.58%与30.12%(P<0.01)。C组的NDF表观消化率相对A组显著提高了34.23%(P<0.05);D组的ADF表观消化率相对A组极显著提高了40.31%(P<0.01),相对B组显著提高了23.15%(P<0.05),与C组差异不显著(P>0.05)。四组粗蛋白(CP)和总能(GE)的消化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见酿酒酵母添加剂量6g·(head·d)-1或者9g·(head·d)-1时可显著提高肉牛生产性能和养分消化率。  试验三:为了研究不同添加剂量酿酒酵母对肉牛肠道甲烷的影响,在试验第19d,每组抽取4头将已知渗透速率的渗透管投入到试验牛瘤胃中,第33~37d采用SF6示踪法测定肠道甲烷排放速率。试验结果显示:四组试验牛在采样期的5天内甲烷产量的变化趋势大致一致,且A组平均排放水平最高,C组最低,B组变化最为平缓。肉牛总甲烷排放量AD>C>B,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肉牛单位采食量甲烷排放量A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究分析甲基强的松龙注射液联合硫酸镁注射液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4年9月至2005年3月我省三甲医院收治的80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
期刊
期刊
目的:观察并分析成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因、发病率和病原学特点及具体治疗方法.方法:将本院2015年3月-2017年4月间收治的70例成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
期刊
目的:观察胺碘酮在急诊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急诊治疗的26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均在常规急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
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重症监护室患者压疮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护理的重症监护室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分析早期先兆流产患者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3月期间接诊的60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
YMT-75型大块跳汰机是一种新型的弱磁性铁矿块矿预选理想设备。1986年4月由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和酒泉钢铁公司签订合同共同研制。1987年4月,该院试制样机1台,同年5月到11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