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瘫,为临床常见疾病,对于其严重程度的评估,是进行诊断、治疗、预后估计的基础。在面神经相关动物实验研究中,评估面神经功能的方法主要有形态学方法、电生理学方法及运动行为学方法三类,运动行为学方法可直接测量评估面神经损伤后肌肉运动功能障碍这一后果,及相关治疗恢复面神经对于靶肌肉支配的最终目的,具有其他两种方法不具备的优势,但该类方法客观量化困难,既往的测量方法,均停留在二维平面水平。我们利用前期在健康人及患者中得到初步验证的基于运动捕捉和三维重建技术的测量系统,运用于面瘫大鼠的运动参数测量,以探索在三维空间中利用运动行为学原理评估动物面神经功能。本次实验主要纳入由面神经作为运动传出的眼睑运动及耳廓运动作为测量对象。眼睑反射为重要的保护性反射,在人和动物其神经通路、肌肉等具有一致性,运动幅度大,形式简单。耳廓运动与声源定位等密切相关,但因耳廓运动方向多变、不在同一平面内,既往的测量方法均无法准确具体的描述耳廓位置。实验目的:(1)调整测量系统,完善动物测量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案;(2)探索可反映大鼠反射性眼睑运动的测量指标,并获取其正常值,及面瘫侧与正常侧比较测量值的变化趋势;(3)定量描述大鼠反射性耳廓运动,并比较面瘫侧与正常侧测量值变化趋势。实验方法:大鼠建模后,运用固定器固定后,置于测量系统正前方,在待测量部位黏贴标记点,利用气流冲击角膜诱发眼睑反射性闭合,利用声源位于大鼠正中矢状面、大鼠正下方的突然的强声刺激诱发耳廓的反射性运动,运用测量系统采集整个运动过程。进行离线重建,输出标记点三维坐标数据,设置并计算运动评价参数,统计分析各参数测量值的范围和变化趋势。实验结果:1眼睑运动:(1)眼睑反射性闭合中,唯一距离增大的点为两侧上睑中点,对照组最大距离21.5-23.2mm,实验组为20.1-22.2mm,实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2)距离变化幅度最大的为上下睑中点,闭合状态占静息状态比例为0.58-0.60,最小值为5.5-6.5mm,速率约为40-55mm/s,面瘫侧比例为0.78-0.92,速率为16mm/s,眼睑运动距离约为健侧的四分之一,速率较健侧明显减小;(3)内眦角最小值为40-50°,占静息状态的0.64-0.67,角度改变为22-25°,面瘫侧比例为0.86,明显大于健侧,角度改变约为10°,明显小于健侧;(4)内眦角同时是角速率最大的,中值约为160-320°/s,面瘫侧为116°/s,较健侧明显减小。2耳廓运动:(1)在大鼠正下方给与突然声音刺激时,两侧耳廓尖标记点间距离减小,为静息状态的0.78-0.98,鼻尖至耳廓尖距离增大,为静息状态的1.07-1.11,以鼻尖为顶点的∠FOf减小,角速率为170-340°/s,两侧耳廓尖部发生向内侧、尾侧的运动。(2)耳廓根部至耳廓尖距离增大,为静息状态的1.06-1.08,即耳廓伸展,相对速率为90-115mm/s;(3)内眦至耳廓根部距离增大,相对速率为50-110mm/s,耳廓根部有向尾侧的运动,内眦至耳廓尖速率为40-60mm/s,耳廓根部比耳廓尖部相对内眦的运动速率较大;(4)在实验组面瘫侧,耳廓根部至耳廓尖、内眦至耳廓尖、内眦至耳廓根部、鼻尖至耳廓尖距离均在给与声刺激后减小,约为静息的0.95-0.97,方向与健侧趋势相反;相对速率多为10-30mm/s,速率明显小于健侧;面瘫侧各角度指标曲线无明显峰/谷值变化,角速率均明显小于健侧。3两侧内眦点及鼻尖点,相互距离、角度等变化相对较小,可考虑作为参考坐标系的参考点。结论:该系统可适用于大鼠等小型实验动物的眼睑运动及耳廓运动的三维、定量测量,评估过程中动物适应良好;实验纳入的各参数,实验组的面瘫侧与健侧,或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