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材线虫侵染下马尾松苗不同部位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研究

来源 :浙江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g5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有“松树癌症”之称的松材线虫病是对松科植物危害最大的一类病害,马尾松在松科植物中占比最大,受松材线虫病的危害也最严重。近年来,内生细菌在防治植物病害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有关马尾松不同部位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与松材线虫病之间关系的报道并不多见。因此本研究首次通过PCR-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马尾松不同部位内生细菌的结构差异,发掘马尾松体内具有生防潜力的内生细菌,为后期松材线虫病的生防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PCR-DGGE凝胶电泳技术对松针、松干与根系样本进行分析,发现根系部位的条带数量最多,且亮度明显的条带也最多;松针部位的条带数量最少,亮度明显的条带少于根系;松干部位的条带数量介于根系与松针之间,亮度明显的条带最少。表明不同部位内生细菌群的种类和数量相差较大,根系>松干>松针。(2)运用PAST软件和Quantity One软件对松干内生细菌菌群的DGGE电泳条带图进行分析,发现侵染15天时干部内生细菌菌群的种类与数量已表现明显增多的趋势,但增加的幅度不大;侵染30天内生细菌菌群的种类与数量进一步增多,变化幅度最大;侵染45天其种类与数量进一步扩大达最高水平,但变化幅度较侵染30天显著降低;至侵染60天菌群种类与数量变化保持相对稳定。松针部位在侵染15天内生细菌菌群的种类与数量变化幅度较小,但总体仍表现为增多的趋势,至侵染30天菌群种类与数量才明显增多;侵染45天后针部菌群的种类与数量最多,变化幅度也达最大;侵染60天菌群数量与种类有部分减少,但变化幅度相对稳定;相比松干与松针部位,根系部位内生细菌菌群的种类与数量不随侵染时间延长表现明显变化。可知,不同部位内生细菌菌群的结构变化差异显著,松干>松针>根系。(3)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马尾松内生细菌进行检测与分析,共检测到内生细菌442属,分布于35门、49纲、110目、210科。通过菌群多样性分析,发现相同菌属在不同部位丰度变化趋势不同。松干部位的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Hymenobacter属相对丰度随侵染时间延长表现为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在松针部位变化趋势相反;泛菌属(Pantoea)与放线孢菌属(Actinomycetospora)的丰度变化主要体现在松干部位,侵染时间增加相对丰度也逐渐增加,在松针部位并不表现明显的变化规律。(4)通过对不同侵染阶段松干部位内生细菌的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可知,松干部位的Mucilaginibacter属、变形杆菌属(Gammaproteobacteria)、Occallatibacter属、酸杆菌属(Acidobacteria)与溶杆菌属(Lysobacter)在空白对照组相对丰度较弱,侵染15天后显著增加,但苗木表面并不表现任何症状。因此在松材线虫传播的高峰期实时监测马尾松的菌群变化对松材线虫病的早期鉴定可能具有一定的帮助。综上所述,松材线虫病的侵染可对马尾松不同部位内生细菌群落结构造成不同影响,且随侵染时间延长,不同部位内生细菌菌群的结构差异也逐渐增大。其中松干部位对松材线虫病的响应最迅速,针部次之,根部基本不受影响,通过对不同部位进行相对全面的菌群动态信息分析,可望发现有助于松科植物生长发育的生防菌,为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民机飞行试验项目的周期持续较长、涵盖范围广泛、试验技术复杂、管理难度较高,因此影响项目研制过程的风险因素众多,项目风险程度较高。我国在民机飞行试验领域的探索历程乏
品牌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有效的品牌化更是一种良性循环。品牌提炼于产品本身的优良特质,品牌市场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化地展开营销,消费者能够有方向地安心购物,市场活力稳定持久,包括品牌运营方和产品生产方在内的全产业链主体均可受益,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推动经济迅速发展,对于我国毋庸置疑的第一产业——农业而言尤为重要。农业品牌化的最小单元是区域农产品,必须由点到面,逐步推广。然而由于区域内大多
水热碳化是一种可以直接制备湿生物质炭的方法,其产物水热炭与热解炭相比具有更好的营养平衡,但水热炭原料不同对土壤及植物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因此仍需要进行具体分析。本课题以养猪废弃物为原料,在180℃、1h的条件下制备水热炭,为评估其土壤改良特性,通过80天土壤培养试验、60天土壤矿化试验、发芽试验以及连续两轮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添加量猪粪水热炭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机碳矿化以及植物生长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植物功能性状代表了植物对生境的适应过程中与定植、存活、成长、繁殖和死亡紧密相关联的一系列植物特征,近来,基于功能性状的分析为研究群落生态学提供新的视角,帮助了解植物与生境的相互关系。为了加快潮山次生林演替及恢复其生态系统功能提供抚育理论依据,本文分析了不同演替阶段功能群物种的生态位和种间关系,以植物功能性状为基础,分析不同抚育强度森林群落的功能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及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本文对研究区70个
伯乐树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已处于濒危状态。迁地保护是拯救该物种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在迁地保护时需要通过改良土壤来解决营养问题,土壤微生物在有机物分解和养分代谢循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土壤肥力评价指标之一。为此,本研究选择江山仙霞岭自然保护区的伯乐树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掌握其肥力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通过高通量测序揭示其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子,以期为伯乐树保护提供重要
低温冷害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玉米(Zea mays L.)播种季节的常见灾害,已成为玉米生产的主要气候限制因子之一,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但现有品种耐低温萌发能力差,培育耐低温玉米新品种是应对早春冷害的有效途径。因此,对控制玉米种子耐低温萌发性状进行QTL定位,可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奠定基础,同时为耐低温玉米新品种选育提供种质资源和分子标记。本文基于208个株系的IBM Syn10 DH群
工作任务导向教学法是中职中常见的教学方法,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指导,在任务探索过程中收获知识与技能。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概念模糊,加上缺乏情境氛围,学生积极性就会不高,无法调动参与。而AR(增强现实)教育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真实形象,利用动画或者三维模型来解释专业词汇,加强学生的概念学习和空间认知,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度。在新型技术教育背景下,从工作任务导向的中职教育中教师选取
以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白及(Bletilla striata)、重楼(Paris polyphylla)、三叶青(Tetrastigma hemsleyanum)和仙茅(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tn)等5种药用植物为试验材料,采用无纺布袋种植套种于毛竹林下,设置3个竹林密度梯度(低密度LD,1500-1800株·hm-2;中密度MD,2
本文研究了产地、微波预处理(山茶籽的水分含量和微波时间)和适度精炼工艺对山茶籽油的含油率、特征组分、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如下。(1)产地对山茶籽油的影响:九江油茶籽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133.79 mg·g-1),随州油茶籽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659.40 mg·g-1);衢州的油茶籽油的总甾醇含量最高(316.14 mg·100 g-1);邵阳油茶籽油的角鲨烯(29.27 mg·100 g
本研究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为研究对象,设置2个氮处理(N0:0 kg·ha-1·yr-1·N和N45:45 kg·ha-1·yr-1·N)和3种种植方式(NC:根系塑料膜分隔-根系无竞争、AC:根系37μm尼龙网分隔-根系化感竞争、TC:根系无分隔-根系全面竞争),通过测定植株生物量、根系形态特征、根际土壤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