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竺可桢的政治态度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908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竺可桢(1890—1974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以往,在政治上,竺可桢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进步知识分子、红色科学家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个观察是事实。然而,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竺可桢在政治上的发展线索及其内容被有意无意的遮掩了。特别是在政治形势风云际会的民国时期,竺可桢的政治态度及其变化过程被大大忽略乃至失真了。民国时期,竺可桢长期在国民党体制内身居高位,与国民党诸多要员有着深厚的关系渊源。由于国民党在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的重心,竺可桢虽对国民党有诸多不满,但他对国民党的困境表现出理解和体谅的心理,同时他极力维护国民党的权威和正统。由于共产党始终是国民党的心腹大患,加之竺可桢对共产党缺乏了解,竺可桢对共产党以阶级斗争理论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始终存在偏见,对共产党的实践运动表现出一贯的排斥和敌意。在现实政治中,竺可桢力图保持独立知识分子的形象,极力避免参与政治生活,然而,身为浙大校长,竺可桢不得不卷入政治的激流。在浙大的历次“学潮”中,竺可桢呈现出一个尴尬人的角色:他既理解学生的政治热情,又不支持学生进行政治活动;既与国民党当局保持“合作”又与其巧妙的周旋;对日益炽烈的学运,他既十分反感又始终竭力保护学生。竺可桢与学运、国民党当局存在一种相互博弈的关系,并不断恶化,以至最后为学运、国民党当局双方所不容。1949年,国共两党政权易位,竺可桢经历重重思想斗争,最终作出留在大陆的选择。然而,竺可桢留在大陆的选择这一政治行为与他长期拥蒋排共的政治情感是脱节的。不过,随着他对共产党接触的增多和了解的深入,竺可桢逐渐被共产党不凡的成就和优良的作风深深折服,他的政治态度发生颠覆性的转变,全面的接纳了共产党,至此完成了政治态度的转变。论文以2004年版《竺可桢全集》所收录足本《竺可桢日记》为主要史料依据,对民国时期竺可桢政治态度的种种表现从横向的角度加以呈现,同时用动态的眼光将竺可桢政治态度的变化过程进行论述,并分析竺可桢政治态度的原因。笔者拟通过本论文的研究,重新构建竺可桢的政治形象,以增进对转型期知识分子群体的研究,进而对民国史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其他文献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历史上曾创造出辉煌的农业文明,农业发展水平曾长期遥遥领先于世界。但自鸦片战争以降,清政府进入了多事之秋。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困局,晚清政府为
对民主政治的诉求是近代以来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党派的存在与发展不仅壮大了民主力量,而且有利地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当前,在建设有
中国的金融行业始于钱庄票号,银行的真正出现是在清末,对于银行的法制管制起初政府并未重视,直到银行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政府才出台相关法律。抗日战争之前,国民
通过对护理人员引用文献的分析,论述了护理人员的文献信息需求特点,并从用户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医疗卫生体制及政策等方面剖析了影响护理人员文献信息需求特点形成的因素
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漫反射等技术对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氮掺杂纳米TiO_2负载活性炭纤维(N-TiO_2/ACF)光催化材料进行了表征分析。以真丝绸染色废水为目标降
日前,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纪委对第十八届中央委员,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杨焕宁严重违纪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经查,杨焕宁同志身为中央委员,严重违反政
国民革命期间,广东是全国革命的中心和策源地,也是中共革命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中共广东区委的决策和工作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国革命的大局。《人民周刊》是中共广东区委的政
This paper aims to propose the sequential pattern discovery method of 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sequence database in order to identify cancer disease. The DNA
通过叙词语言和自然语言的结合点,阐明后控制词表在自然语言检索系统中的位置、工作原理、特点等问题.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建立了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革命形势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带领边区人民向自然进军,发起了大规模的自然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