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尖杉宁碱的微生物转化与10-去乙酰紫杉醇的酶法合成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xy35948306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杉醇(paclitaxel,商品名taxol)是一个具有较强抗癌活性的紫杉烷类二萜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资源有限、生长缓慢的红豆杉属植物的树皮中,含量极低。由于紫杉醇对卵巢癌、乳腺癌等癌症具有很好治疗作用,因此它一直是全世界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事实上,在红豆杉属植物中还存在许多与紫杉醇结构类似的紫杉烷类化合物,能否有效利用这些化合物以及如何对它们的结构进行简单化学修饰后使它们成为紫杉醇或者是合成紫杉醇的中间体等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过去十年中,人们用化学的方法成功地将多种紫杉醇的类似物合成紫杉醇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体外培养人的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初步探讨临床上药物治疗翼状胬肉的新途径。方法1.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对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HPF)进行体外培养,并利用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及HE染色进行细胞鉴定。2.在预实验的基础上选择终浓度分别为0.1mg/ml、0.2mg/ml、0.4mg/ml、0.8mg/ml、1.6mg/ml、3.2mg/ml、6.4mg/ml、12.8mg/
学位
目的:通过研究视神经夹伤后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在大鼠视网膜的表达,观察活血化瘀中成药神经一号和地塞米松对受损视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取清洁级成年大鼠54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神经一号)、西药组(常规剂量地塞米松)、联合用药组(小剂量地塞米松联合神经一号)。除空白组外均行左眼视神经夹伤,给药各组造模后开始给药,持续两周后取标本,制备大鼠视网膜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
学位
目的通过观察手术显微镜光源致大鼠视网膜光损伤中组织形态学改变及视细胞凋亡调节因子c-fos、c-jun、NF-κB及Caspase-3的改变,探讨葛根素对视网膜光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低剂量治疗组和高剂量治疗组。模型组、低剂量治疗组和高剂量治疗组经过暗适应24小时之后,在强度为22000±1000Lux的手术显微镜光源下连续照射30分钟。两治疗组在光照后
学位
目的:观察手术显微镜对SD大鼠光照后视网膜的病理形态、生化方面的改变;探讨中药提取物葛根素注射液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理。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高剂量治疗组和低剂量治疗组,除正常组外,各组实验用大鼠接受22000±1000lux手术显微镜光源持续照射30分钟,两治疗组于照射后第二天连续给药一周后,处死所有动物,观察各组间视网膜组织形态学改变和视网膜中诱导型
学位
目的观察丹参酮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梗死体积,尼氏体的变化,HSP70及TNF-α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丹参酮诱导机体内源性神经保护及其机制。方法利用二次线栓法建立局灶性SD大鼠脑缺血及缺血耐受的动物模型。12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①MCAO组:缺血组(NS+MCAO)②IP组:预缺血+缺血组(IPC+MCAO)③DY组:丹参酮+缺血组(DS+MCAO)④DZ组:缺血+丹参酮组(MCA
学位
目的:初步观察川芎嗪(TMP)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组织OPN、TGF-β_1等表达水平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调控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方法诱发DM大鼠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分别为模型组、空白对照组、西药对照组、中药高、低剂量组,除空白组和模型组外,其余各组按组别分别予贝那普利1.7mg/(kg·d)、川芎嗪150mg、50mg/(k
学位
目的:研究参芪复方对自发性T2DM动物模型GK大鼠(Goto-Kakizakiwister rates)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GK大鼠腹腔注射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同时给予高脂饮食复制T2DM心肌病变模型。按GK大鼠血糖随机分为四组:模型组、参芪复方高、低剂量组、西药雷米普利组,另设正常Wistar大鼠作正常对照组,共五组动物。治疗四周后,统一取空
学位
目的:通过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大鼠模型,观察脑益康对AD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探讨其对AD大鼠中枢胆碱能系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脑立体定位仪自双侧Meynert基底核(nucleus basalis of Mynert, NBM)注射鹅膏蕈氨酸(Ibotenic acid, IBO)建立AD大鼠模型。通过Y-型迷宫刺激器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尼
学位
丁公藤(Erycibe obtusfolia Benth.)为旋花科(Convolvulaceae)丁公藤属植物。该属植物在我国共有11种,主要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丁公藤为我国传统中药,辛、温、有毒,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的功效。经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具有缩瞳、抗炎镇痛等效用,临床用于治疗原发性青光眼、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跌扑肿痛等病症。本论文对丁公藤根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学位
勾儿茶属为鼠李科植物,全世界约有31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及东南部的温带和热带地区。我国有18种,主要分布于西南、华南、中南及华东地区。多花勾儿茶是本属的一个变种,其根部在我国民间用来治疗胆结石,胃痛和风湿关节痛等。本文对产自我国海南省尖峰岭的药用植物多花勾儿茶的根进行了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采用多种色谱方法(硅胶色谱,ODS色谱,凝胶色谱)从多花勾儿茶根的95%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了
学位